淮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淮北市统计局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较快增长。2004年全市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580万吨,增长23.8%,货物运输周转量74746万吨公里,增长18.2%;完成客运量2356万人,增长23.1%,客运周转量130518万人公里,增长27.6%。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8865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990万元,下降3.5%,电信业务总量42875万元,增长23.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2.8万户,新增3.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8.8万户。住宅电话用户21万户,新增3.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9.5万户,新增8.2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2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部。年末互联网用户4.3万户,新增1.4万户。ADSL用户7019户,新增4358户。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0.6亿元,比上年增收4.2亿元,增长25.5%,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1.3亿元,增长29.4%;地方财政收入8.9亿元,增长16.4%。各项主体税种均较快增长,其中,增值税增长23%,营业税增长38.9%,企业所得税增长146.4%,个人所得税增长66.9%。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支出12.7亿元,增长13.3%,其中,农业支出增长26.3%,教育支出增长12.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7.2%。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1.9亿元,比年初增加31.9亿元,增长21.3%。其中,企业存款56.9亿元,比年初增加1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0亿元,比年初增加14.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05.9亿元,比年初增加13.7亿元,增长14.9%。其中,短期贷款68亿元,比年初增加4.1亿元;中长期贷款27.2亿元,比年初增加6.6亿元。

企业上市工作进展顺利。雷鸣科化、恒源煤电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飞亚纺织即将上市。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46932万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7808万元,增长18.2%;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39124万元,增长90.6%。赔款和给付5900万元,增长22%。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3660万元,增长8.1%;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2240万元,增长54.7%。

九、价格

市场物价总水平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5%。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0.4%,居住类上涨5.9%;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基本持平;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等价格仍为下降趋势。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6%。生产领域价格涨幅较大,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1.7%。其中,轻工业产品上涨9.1%,重工业产品上涨12.6%;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1.6%,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7%。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科教兴市战略扎实推进,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101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020万元,取得科技成果53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品14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7项。主要科技成果有:淮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安徽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淮北矿区煤系高岭土规模化开采技术研究”、中煤特殊工程公司完成的“488米深厚表土冻结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004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品24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11.82亿元,利税1.57亿元。全市百万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26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15亿元。全市获得国家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6个、“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1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2所,当年招生6397人,在校生19520人,毕业生3214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4所,在校生1.8万人。普通中学139所,在校生16.6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4.2万人,初中在校生12.4万人。普通小学628所,在校学生23.3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7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幼儿园70所,入园儿童3.2万人。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4个。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182533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6205平方米。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5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16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186场次,全市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665场次;创作剧(节)目18个,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文艺作品。在省第七届艺术节上我市荣获81个奖项,名列全省榜首,特别是新编大型历史剧《夕阳清照》囊括了全部六个奖项的第一名;成功地举办了纪念刘开渠诞辰100周年等活动。全市有线电视用户9.07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6.44%,电视人口覆盖率91.43%。《淮北日报》全年共发行939万份,《淮北矿工报》全年共发行396.9万份。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市人民医院成为皖北地区首家“三甲”医院,传染病医院和新妇幼保健院投入使用,卫生大厦动工兴建,艾滋病、非典、结核病等疾病控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200个,由于乡镇卫生院、卫生室合并等原因,比上年减少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医院、卫生院床位747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606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3614人,注册护士3438人。乡村卫生院3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81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70%。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4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23枚金牌、18枚银牌、29枚铜牌。残疾人王键在雅典残奥会举重比赛中获得金牌。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组织了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大赛、全国羽毛球超级联赛等十多次大型文体活动。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射击馆建成投入使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2.01‰,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死亡率4.55‰,与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7.46‰,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0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