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淮北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为核心,大力推进“八大基地、一个中心”建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多年来最好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提高,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6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增幅较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4亿元,增长16.1%;第二产业增加值93.03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52.03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4.2:55:30.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183元,比上年增加1642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02.2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4.8万人,减少0.1万人;第二产业29.9万人,减少0.7万人;第三产业27.5万人,增加2.6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5.2万人,减少0.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3.6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增长7.8%。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1万个。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不够明显,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外向度偏低;民营经济发展不快,中小企业活力不强,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2004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上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2555公顷,比上年扩大9313公顷,扭转了近年来不断下滑的趋势。棉花种植面积15327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7636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4538公顷。

粮油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4.8万吨,比上年增长42%,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夏粮总产61.5万吨,增长33.4%,秋粮总产33.3万吨,增长61%。棉花产量18608吨,油料产量40729吨,分别增长29.3%和53%。

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猪饲养量127.4万头、羊饲养量136.7万只、家禽饲养量1850.8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8.3%、9.3%和4.6%。肉类总产量83093吨,增长4%;禽蛋产量36774吨,增长7.1%。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1.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6%;农用拖拉机10.6万台,增长4.5%;农用运输车1.1万辆,增长17.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77256吨,同比下降1.6%。农村用电量8428万千瓦时,增长2.7%。有效灌溉面积达80560公顷,新增1520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5820公顷,新增178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煤炭、电力行业的强力带动下,全市工业经济呈现速度提升、质量改善、活力增强的运行特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增速高于上年15.5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行业实现增加值47.2亿元,增长31.5%,;电力行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增长20.9%;饮料酒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分别增长13.6%和12.2%。纺织行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降4.2%。

骨干企业贡献作用突出。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淮北国安电力有限公司、大唐淮北发电厂、长源(淮北)焦化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总产值增幅均超过20%,有的在50%以上,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较快。全年原煤产量达3278.5万吨,增长7.3%;洗精煤474.6万吨,增长22.7%;发电量104.9亿千瓦时,增长8.8%;水泥136万吨,增长29.8%;焦炭52.3万吨,增长23.8%。但主要纺织产品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7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实现利税总额23.2亿元,增长46.1%,其中,利润7亿元,增长47.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1.8%,同比提高28.4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103.15%。

建筑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48家。完成增加值50372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4040万元,增长188.1%。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0.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0.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04年,我市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扶持能源基地建设、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难得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1亿元,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8.2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9.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7.0亿元,分别增长52.3%、11.1%和15.2%。淮矿集团日产2000吨水泥生产线、许疃煤矿、长源焦化“4520”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涡北煤矿、卧龙湖煤矿、电厂8#机组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随着收入的稳步增加,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加上盛世商贸城、商业步行街、东方百货等一批大型商贸流通设施的投入使用,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6亿元,增长11.8%,增幅高于上年2.9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58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出口5161万美元,增长34.2%;进口671万美元,下降12.1%。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5072万美元,增长35.1%;加工贸易出口89万美元,下降3.3%。按出口企业分:专业外贸公司出口1542万美元,增长16.6%;自营生产企业出口2874万美元,增长28.1%;“三资”企业出口745万美元,增长166.1%。出口收汇4153万美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121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04万美元,增长14.5%,其中,直接利用外资909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2595万美元。全年引进省外资金21.2亿元,增长59.3%。

旅游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开通了3条旅游线路,并在“十一”长假期间成功地举办了“淮北市首届文化旅游周”活动,提升了淮北的知名度。全年旅游总收入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接待国内游客16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817人次,旅游创汇收入167万美元。年末拥有星级饭店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