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马鞍山市统计局

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全市新增16家市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1个。其中,有2家龙头企业营销收入超10亿元。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市在建、续建“三资”农业项目109个,全年到位资金4.2亿元。

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

立足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定出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专项方案,并做出相应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花山区改革试点工作扎实开展,霍里镇“镇改街”获得批准,濮塘中心村规划正式启动。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扫尾阶段,种植业政策性农业投保率居全省前列。新农村建设结对帮扶、试点镇村综合考核末位淘汰制工作扎实推进。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4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见图2),投资额居全省第4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64.76亿元,比上年增长86.8%。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35.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工业性投资完成231.5亿元,比上年增长9.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7.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4.7亿元,比上年增长50.7%(见图3)。

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08.6亿元,占投资总量的51.6%,比上年增长29.7%;“861”项目完成投资1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马钢车轮扩能改造项目竣工投产,成为全球最大车轮生产基地;大型支承辊和锻钢生产线项目快速推进。大唐当涂发电燃煤一期工程主体部分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立白日化生产项目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山鹰20万吨高强瓦楞原纸技改项目竣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5.97亿元,比上年增长22.5%(见图4),增速比上年加快4.7个百分点,增幅创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分地区看,城乡市场全面协调发展,全年城市和农村市场分别实现零售额81.54亿元和24.4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2.1%和2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消费需求持续升温。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等服务类消费大幅增长,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持续升温,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可喜变化。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11396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文教等消费快速增长。食品消费支出增长22.4%,衣着消费支出增长18.6%,医疗保健消费增长16.7%,娱乐文教服务类消费增长7.7%。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扎实推进外经外贸工作,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3.46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42.4%(见图5);全市出口总额达11.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8%。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出口企业积极转变出口增长方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6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2%;机电产品出口268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7%,占出口总额的24.3%。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净增13331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净增总额的52.6%,成为拉动我市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利用外资持续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4%。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实际利用内资226.11亿元,比上年增长51.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业平稳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完成增加值26.7亿元,比上年增长6.1%。

货物运输保持增长。铁路旅客发送量119.4万人,比上年增长5.7%;铁路货运发送量458.7万吨,比上年下降14%。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697.3万吨,比上年增长21.6%。

邮电通信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44亿元,比上年增长3.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为50.1万户(包括小灵通和公用电话)。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6.1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3.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为74.2万户,比上年增加15.2万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为11.8万户;宽带用户为11.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1.4%。

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重点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拉动我市旅游产品快速发展。加快推进A级旅游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农家乐旅游建设。全年旅游业总收入23.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9.2%。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4752人次,比上年增长26.1%。年末星级饭店为24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财政收入达1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5%(见图6)。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6.85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地方财政收入43.33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三个区财政收入均突破4亿元,增幅均超过三成。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民生工程投入加大。全市累计财政支出5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民生工程投入7.6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金融运行态势稳定。全市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合作银行改革不断深入,邮储银行顺利挂牌成立。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50.83亿元,比年初增加114.3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328.09亿元,比年初增加28.19亿元。全年货币投放866.98亿元,比上年减少1.31亿元;货币回笼827.13亿元,比上年减少1.09亿元。

保险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保险机构为17家。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额12.61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09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9.52亿元。

九、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63.7%。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不断加强。推进湖南路东延和霍里山大道北接等新建工程,构建城市建设框架。以雨山路综合整治工程及雨山河等4条水系整治为重点,开工建设花山区安置房污水提升泵站,建成了城市防汛排涝调度中心,城市内涵改造水平逐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