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大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全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2.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8.1%,较上年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9亿元,增长0.6%;第二产业增加值112.27亿元,增长23.8%,二产中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63.29亿元,增长12.4%。全年人均生产总值25318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43263元/人,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32.0%和17.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04年的4.4:56.0:39.6调整为3.5:61.7:34.8,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呈现“二、三、一”的特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4.6%,我市以工业兴市的发展战略得到充分体现。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完成有色、铜化等国有大企业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完成了铜都铜业、铜峰电子股权分置改革,公用企业及建筑、商贸等企业改制等有所突破。整合重组了城市信用社,并顺利融入徽商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80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46.83,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8.84。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相对偏小,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不快,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不多,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东向发展战略,巩固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成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有效抵御多种自然灾害和动物疫情等不利影响,全年农村经济继续呈现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0.69亿元,同比增长 3.6%,其中,农业产值5.8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林业产值1.01亿元,增长2.2%;牧业产值 1.79亿元,增长5.1%;渔业产值1.68亿元,增长16.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6亿元,增长8.0%。 主要农产品有所减产,林牧渔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623公顷,同比下降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195公顷,比上年下降1.8%,粮食总产量达13.94万吨,比上年减少8.7%;棉花播种面积为4976公顷,比上年增长7.1%,总产量0.56万吨,比上年下降1.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9164公顷,比上年下降4.7%,总产量1.74万吨,比上年下降11.2%;蔬菜、瓜果播种面积4946公顷,比上年增长11.6%,总产量12.47万吨,比上年增长5.5%。林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681公顷。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17万吨,比上年增长4.2%;禽蛋总产量0.35万吨,增长2.0%。全年水产品产量1.92万吨,比上年增长2.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面启动了十项工程建设,建成了矶河口泵站和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首期100公里村村通工程;实施了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工程等,夯实了农业基础实施。200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5.9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99万吨,比上年增长20.6%。农村用电量1.0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8%。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00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工业完成增加值99.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1%,拉动GDP增长11.4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12.94亿元,同比增长40.2%;实现增加值9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0%。 2005年,我市有色、化工、电子、建材、纺织等五大支柱工业增长较快,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59.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2.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1.2%,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5年,全市2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6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铜产量32.57万吨,增长22.6%;化肥产量(折纯)42.38万吨,增长17.6%;圆铜漆包线产量5.57万吨,增长21.5%;电子元件产量41397万只,增长3.5%;水泥产量317.98万吨,增长3.9%;生铁产量30.35万吨,下降17.0%;焦炭产量32.26万吨,下降23.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7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产品销售率达98.5%,比上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9.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8.36亿元,增长35.7%。2005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9.8,比上年提高27.1个百分点,为编制该指数以来年度最好水平。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指 标 计量单位 2005年实绩 比上年增减百分点 工业产品销售率 % 98.47 -4.26 资本保值增值率 % 121.80 -2.02 资产负债率 % 68.23 0.60 总资产贡献率 % 9.88 -0.93 成本费用利润率 % 5.18 0.19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129667 36.09(%)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次 2.44 0.16(次)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7%。建筑行业在规范中发展,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继续得到加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3.82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182.1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8.9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抢抓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的投资力度,使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68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城镇投资61.42亿元,增长34.6%;农村非农户投资1.83亿元,下降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