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淮北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城市转型,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6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8.98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40.84亿元,增长8.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860元,比上年增加460元。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间的比例由上年的16.33:48.50:35.17调整为15.32:50.03:34.6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就业人员96.5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4.5万人,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27.7万人,增加0.3万人;第三产业24.3万人,增加0.9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5.65万人,比上年减少0.25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6.88万人,增加1.12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0.14万个。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72万人,比上年减少0.08万人。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负担得到减轻。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通过规范化改制,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对原市环保材料厂存量资产实行成功收购;市银河纺织厂等企业依法破产。机构改革进展顺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财政支出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国库集中支付开始启动。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外向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民间投资启动较慢,农村市场销售不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积极推进“畜牧富民”工程,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9.2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业产值20.34亿元,增长1.8%;林业产值0.38亿元,增长8.2%;牧业产值7.21亿元,增长14.5%;渔业产值1.34亿元,下降1.5%。

粮食产量小幅下降。夏粮因灾减产,秋粮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84.86万吨,比上年减产0.71万吨,下降0.8%。其中,夏粮51.58万吨,减产5.61万吨,下降9.8%;秋粮33.28万吨,增产4.9万吨,增长17.3%。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油料产量4.85万吨,减产0.32万吨,下降6.1%;棉花产量2.54万吨,增产0.14万吨,增长6.0%;水果产量5.38万吨,增产1.39万吨,增长35.0%;瓜菜总产量56.32万吨,增产2.87万吨,增长5.4%。

林、牧、渔业生产继续发展。当年全市造林面积3697公顷,幼林抚育面积6462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7.14万吨,增长14.9%;禽蛋产量3.26万吨,增长11.3%;水产品产量2.4万吨,下降2.8%。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2.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7.29万吨,增长3.5%;农村用电量8058万千瓦小时;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78.45千公顷,新增3.1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50.62亿元,比上年增长7.6%。完成工业总产值108.12亿元,增长8.5%。按经济类型分,内资企业完成101.77亿元,增长7.8%,其中,国有企业完成25.79亿元,增长5.5%;集体企业完成3.95亿元,下降8.2%;有限责任公司完成6.38亿元,增长0.6%,股份有限公司完成4.42亿元,增长394.8%,私营企业完成3.28亿元,下降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6.35亿元,增长20.7%。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24.85亿元,增长16.2%,重工业完成83.27亿元,增长4.8%。

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78亿元,比上年增长2.9%。在全市重点考核的33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比去年增长的有22种,占66.7%。水泥、服装、印染布、纱、配混合饲料、人造板等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原煤、啤酒、布、铝材、发电量等产品产量平稳增长;而洗精煤、白酒、焦炭、日用玻璃制品、陶瓷制品等产品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1.1,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现利税12.86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实现利润2.51亿元,是上年的7.1倍。工业企业亏损面有所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58.6%。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48个,完成增加值4.8亿元。施工工程个数1647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023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6.1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150.7平方米,增加25.9万平方米;竣工工程个数1269个,增加220个,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1.4万平方米,增加7.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74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2.81亿元,增长5.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0.83亿元,增长6.7%;房地产投资完成3.51亿元,增长22.5%,其他投资完成8.59亿元,下降4.1%。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1.94亿元,增长0.5%;集体经济投资2.65亿元,增长30.5%;其他经济投资11.15亿元,增长9.1%。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市路网一期工程、国家粮库二期工程、淮北农电网改造二期工程、淮六路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基本建成。祁东煤矿、许疃煤矿、淮北二电厂——纵楼复变电所220千伏线路工程、淮北东磁一期工程等项目按期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工程进展顺利。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市人畜饮水工程等一批社会公益项目。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1.4亿元,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铝加工3000吨/年,改建公路73公里,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除涝面积8万亩,棉布织机80台等。

五、交通和邮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