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900万吨,比上年增长8.9%,货物运输周转量56890万吨公里,增长11.9%;完成客运量1740万人,增长10.7%,客运周转量92470万人公里,增长11.2%。 邮电通信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5.1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64亿元,邮政业务总量0.54亿元。年末城市电话户数10.97万户、农村电话户数5.15万户、移动电话户数14.2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0.7%、37.5%和32%。年末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0.36万户,增长34.5%。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6亿元,比上年增长8.1%。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28.34亿元,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22亿元,分别增长8.3%和7.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99亿元,增长8.8%,餐饮业零售额3.45亿元,增长12.5%,制造业零售额2.72亿元,增长0.6%,其他行业零售额7.4亿元,增长6.9%。年末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24个,全年商品成交额34亿元。 市场物价继续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97.7。分类别看,食品、交通和通信基本持平,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居住价格指数分别为98、99、96.3、97.7、98.8、9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7.8。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有增有减。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41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其中进口531万美元,增长62.3%,出口2885万美元,下降7.7%。在出口总额中,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2814万美元,下降1.7%,加工贸易出口71万美元,下降72.9%;按出口企业分:专业外贸公司出口1104万美元,下降22%,自营生产企业出口1495万美元,增长0.3%,“三资”企业出口286万美元,增长30.9%。。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096万美元,是上年的2.1倍。实际利用外资1919万美元,增长65%,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666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253万美元。全年引进内资9.5亿元,其中省外资金5.7亿元。温哥华城、湖畔度假村、中博陶瓷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我市,淮北东磁、鲁王面粉、浙江光上集团等企业继续在我市扩大投资。 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1%;接待国内游客97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253人次,旅游创汇收入92.6万美元。年末拥有星级饭店7个。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7亿元,增长6.6%。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均稳定增长。财政支出10.07亿元,增长10.6%,其中基建支出增长15.6%,科技三项费支出增长9.7%,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4.1%,社会保障支出增长45.1%。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8.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6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40.56亿元,增加6.6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0.25亿元,增加14.4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86.5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4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0.1亿元,增加5.77亿元;中长期贷款23.24亿元,增加7.25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63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03亿元,分别增长19.2%和77.4%。赔款和给付0.35亿元,增长16.5%。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27亿元,人寿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08亿元,分别增长10.9%和42.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人员稳定增加。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2万人,比上年增长8.2%,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34万人,增长7.9%。 科研成果不断增多。2002年,我市获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农村科技奖共10项。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与山东科技大学等联合研究的“高应力极软岩工程锚注支护机理及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评选出市科技进步奖4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58项,投入科研经费0.04亿元。 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至2002年末,全市有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5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2002年,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6.12亿元,利税1.06亿元。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0.14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14071人,比上年增加4191人。普通中等学校161所,在校学生16.17万人,增加1.19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39所,在校学生14.97万人,增加1.17万人。小学633所,在校学生23.98万人,增加0.6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幼儿园67所,入园儿童3.08万人,增加0.12万人。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2个,总藏书量24.8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3座,卫星收转站245座,有线电视用户7.8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1%。全年出版报纸3种,总印数1149万份。年末综合档案馆2个,档案资料13.16万卷册,库馆总建筑面积3111平方米。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个体)20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5个,卫生防疫机构5个,妇幼保健站5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423张,比上年增加794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863人,其中,医生2975人,护师、护士2713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在省十运会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42枚金牌,名列全省第七位,首次实现晋升八强的目标。我市残疾人运动员王健,在第八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举重金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年开展老年门球比赛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0次,参与群众5万余人次,我市荣获全省首届社区体育大会第六名。体育设施日益完善,拥有5500个座位的市体育馆已基本竣工。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土地资产,坚持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相结合,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继建成了东外环路、西山路等10条道路,淮纺路桥、西山路桥等10座桥梁和西山隧道,完成了古城路、新华巷改造和孟山路亮化工程,市行政中心一期工程、市体育馆、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已基本竣工,相王广场、世纪广场正在加紧建设,惠苑路商业步行街、北外环路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城市的规模、功能、品位不断上升。供水、用气、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增城市道路5.11公里,道路面积12.38万平方米。2002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6.84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76.4%,建成区绿地覆盖率30.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26平方米,城市供气气化率60.97%,城市公交客运人次达70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4%。其中相山主城区绿地覆盖率3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平方米,供气气化率90%,供水普及率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