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铜陵市统计局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9.6亿元、技工贸收入66.3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8.6%、34.5%。其中,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产值50.5亿元,技工贸收入48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和30%。2005年末,全市民营科研企业142家,技工贸收入13亿元。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支出高达19334万元,比上年增长36.7%。2005年,开展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化发展不断推进,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制定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职教园区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2005年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5462人,比上年增加4053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762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8559人,比上年增加1365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5540人,增加810人;小学在校学生52518人,比上年减少2908人。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2648人,比上年增加504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474人;普通中学毕业生13783人,增加69人;小学毕业生10823人,减少892人。2005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别为4370人和1405人。全年社会考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8346人次,其中,本科4836人次;全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为445人,其中,本科234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了首届市文化艺术节。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站)60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9.2万册;档案馆3个,馆藏档案13.73万卷册,馆藏资料2.64万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卫星收转站88 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2.07%和100%。

卫生保健工作力度加大。改革了政府支持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机制,市紧急救援中心、传染病院、人民医院新病房楼等项目建成,各类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1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022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888人,其中,执业医师1672人,注册护师、护士1412人。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冬泳锦标赛和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2005年,我市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108枚,其中,全国比赛7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已成时尚。体育产业得到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000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年报,全市年末总人口72.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34人。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0‰,比上年下降1.76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4.35‰,比上年下降1.1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5‰,比上年下降1.23个千分点。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2.08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 10.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年末全市单位职工人数12.7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2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0.1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9万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4元,比上年增长19.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725元,增长13.3%,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3.2%,衣着支出增长17.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下降20.9%,医疗保健支出增长62%,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下降14.5%,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22.3%,居住类支出增长40.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64%,比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54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62元,增长2.9%,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5%,衣着支出增长6.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3.9%,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4.8%,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8.7%,居住类支出减少15.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8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2005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4254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832元,增长24.1%。 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2630元,比上年末增加1869元;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2776元,比上年增加1835元。

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继续扩大了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落实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启动了生育保险。年末,全市有42.65万人次的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8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6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33万人。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扩大了小额贷款担保规模,加大了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14416人,其中,再就业9336人,“4050”人员再就业1520人。全年再就业培训4827人,免费职业介绍4457人,为320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610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生活,启动了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并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实施了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启动了“两免一补”工作。2005年末,全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22个,拥有床位868张,在院人数712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83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18万人。福利彩票发行稳中有升,全年全市销售电脑福利彩票2100万元,实现公益金356万元。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有效推进。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16个,其中星光老年之家52个,社区从业人员5531人。全年双拥优抚工作扎实开展,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稳妥推进。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7930.6万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34002.9万元。企业达标排放成果得到巩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7%,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6.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1.0%。2005年,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3.7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7.35平方公里。全市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162公顷。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并被列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继续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公开评价,加大了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力度,完成了金昌冶炼厂主工艺改造等污染治理工程,环境质量总体趋于稳定,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超过300天。全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城市品味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容市貌继续改观,环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铜文化园建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