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85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1.5%。其中出口3626.1万美元,增长23.4%;进口4232.1万美元,增长4.4倍。 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先后组织参加徽商大会,西洽会,厦交会和中部六省招商活动。全年实际到位外资180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1%;引进内资实际到位资金82.9亿元,其中省外资金68.8亿元。全年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区项目24个,其中外资项目6个;淮南工业园、凤台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工业园。 旅游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09.6万美元,增长60.4%。接待国内外游客222万人次,增长26.1%;其中:接待入境国际游客7047人次,增长39.1%;外国人2683人次,增长2.4倍。全市星级饭店17个,星级饭店客房1421间,增长33.4%。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市民用汽车44178辆,载客车24046辆,载货车15968辆,其中私人汽车13429辆。铁路客运发送量198.4万人次,增长26.8%;货运发送量3116.2万吨,增长7.2%;地方交通公路客运量1941万人次,增长3.0%;公路货运量1282万吨,增长1.5%;客运周转量135657万人公里,增长3.5%;货运周转量85901万吨公里,增长2.0%;水路货运量739.8万吨,货运周转量443880万吨公里,均增长42.0%。港口吞吐量739.8万吨,增长41.2%。 邮政电信继续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6636.9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70.2万门,增长0.4%;电话机用户数62.8万户,移动电话户数71.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27.9%;城市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话91.3部,移动电话158部;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话77部,移动电话76.6部;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8万户。 八、财政、金融、保险、证券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7亿元,增长27.2%;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增收较多。财政支出32.4亿元,增长27.9%。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0.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7.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09.2亿元,增加23.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53.9亿元,增加35.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9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1.3亿元,增加22.7亿元;中长期贷款133.8亿元,增加44.3亿元。 险证券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7742万元,比上年增长25.6%。财险保费收入17149.4万元,增长20.0%;赔款支出11626万元,增长39.0%;赔款案件16036件,增长36.2%。寿险保费收入70592.6万元,增长27.1%;赔款支出1570.7万元,下降29.9%,赔款案件9533件,下降30.3%。证券市场累计开户60619户,增长3.9%;全年证券交易额141.4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2006年共鉴定科技成果37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5项,国际先进水平9项,国内领先水平16项,获国家重大成就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综合开采三维矿压场研究及其应用》获一等奖;《瓦氏黄颡鱼养殖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双压加稀硝工艺及间接法生产浓硝酸》获二等奖。2006年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企业总收入29.1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40157万元,增长9.3%,实施科技项目387个,科技开发人员3284人;全年专利申请133件。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有检验、检测机构4个,完成产品认证企业10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2万台,认定省名牌产品3个,市知名产品18个;查处食品、建材、农资、特种设备计量等案件239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末各类普通学校752所,在校学生46.7万人,招收学生12.8万人,毕业生12.6万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9243人 , 当年招生15610人。中专在校学生13600人,职高在校学生12274人,技校在校学生754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0.0万人。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分别为99.3%和99.4%,高中毕业升学率为56.9%。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人高校在校学生19688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6年末全市共有文艺表演团体4个(不含民间组织),文化馆8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4个,图书馆藏书25.6万册。各级综合档案馆9个;档案馆藏档案、资料37.8万卷(册),增长12.0%。艺术和创作演出取得新成绩。在爱我中华2006全国第二届校园汇演、澳洲CSTD亚太地区舞蹈比赛中获奖。在省第七届花鼓灯会上获8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在全省少儿文艺调演中,共获得12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成功举办第七届安徽省花鼓灯会暨首届淮河花鼓灯艺术节。面向基层,服务人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建立村级活动室36个,三下乡演出543场,送电影下乡751场。 广播电视在创新中发展。全年广播播放15450小时,电视播放28876小时,广播、电视覆盖率均为100%。《淮南日报》、《淮河早报》全年共发行1248万份。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卫生机构475个,医疗病床9935张,增长7.1%;卫生技术人员1012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病床4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7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效。我市运动员参加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世界柔道锦标赛、国际内家拳武术比赛和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均取得较好成绩,获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承办权。运动员在省级各项比赛中,获金牌71枚,银牌39枚,铜牌46枚;举办县以上运动会17次。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田家庵区朝阳街道获“ 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八公山区八公山镇获“ 安徽省全民健身示范乡镇”。有6个单位获安徽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十一、物价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1,其中,食品类上升0.5%,医疗保健类上升1.2%,烟酒及用品类上升1.4%;居住类上升4.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持平,衣着类下降3.6%,交通和通讯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3.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8,下降0.2%。 表 3 2006 年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十二、资源与环境 全市已发现矿产资源12种,查明矿产资源储量6种,当年完成地质勘察投资1760.5万元,增长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