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淮南市统计局

全年用电量42.2亿千瓦时,增长9.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0亿千瓦时,增长14.1%;据水利部门初步测算全年生产生活用水20.7亿立方米。当年新增城市建设用地227公顷。其中:居住用地127.1公顷,公共设施用地9.8公顷,道路广场用地34.4公顷。

全年共完成污染防治项目24项,完成投资7892万元,其中环保专项资金1893万元。2006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达104.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59.7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9%,工业烟尘达标率97.6%,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6.6%。淮河断面水质目标综合达标率100%,COD入河量削减2.6%,氨氮入河量削减2.2%,排污单位废水综合达标率97.7%,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47.3%。

生态城市建设取得进展。全市已建成40个市级生态村,10个绿色小区,命名了39所绿色学校。全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加强煤矿塌陷区综合整治和生态园建设,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增加90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增加35公顷。

全年发生火灾事故477起,直接经济损失93.2万元, 上升13.4%;全年发生交通事故396起,增长4.2%,直接经济损失100.5万元,比上年下降11.0%。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有所控制。据公安户籍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3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108.5万人,农业人口129.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9138人,出生率为12.3‰,比上年提高0.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0867人,死亡率为4.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1‰,比上年提高1.32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0.4亿元,增长20.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7497元,增长21.4%。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0.3元,比上年增长24.0%;人均消费性支出8060.4元,增长30.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2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75.5元, 增长7.9%。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2.0%和46.6%。

当年职工住房公积金归集15.9亿元,增长28.9%;其中,市属各单位公积金41151万元,增长16.4%;当年公积金贷款25429万元,其中市属单位10423万元,增长54.4%。累计全市公积金归集总额已达41.4亿元,累计贷款4.8亿元。当年1269户享受廉租房补贴,使用资金115万元;当年经济适用房竣工4.6万平方米。

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食品药品安全受到高度重视。通过食用农产品认证50家,本年新增卫生许可证1369家,立案查处违法行为489起,取缔无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企业15家,查处注水肉158起,查处农药残留超标11起,对药品、药械进行多次监督抽查和专项检查,查处药品案件354起,医疗器械案件45起,取缔无证药品经营13户,捣毁制假窝点1个,停业整顿16户。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当年职业介绍3.1万人。全市28.5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15.8万名职工参加市级基本养老保险,36.2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30个乡镇,77.9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了城镇生育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对特困群体帮扶力度加大,提高了养老、失业、低保金标准。失业保险机构发放失业金4262万元,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446万元。年末有8.3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发放低保资金8294.5万元,增长13.0%;“ 两节 ”送温暖工程援助6266人次,发放援助资金188万元;救助失学女童383人,“ 爱心救助 ”超市为6500人提供了帮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9万人,发放资金826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类单位50个,床位2911张,增长15.2%。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拥有人民调解委员会997个,全年调解民间纠纷2445件,办理公证文书12643件。民事案件立案792件,结案774件。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和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