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淮南市统计局

五、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业和邮政、电信通讯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8.6 %。

交通运输能力提高。2001年末,全社会民用车辆47015辆,其中民用汽车26611辆,比上年增长28.3%。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铁路运输客运发送量150万人次,货运发送量1407万吨。地方交通营运线路227条,全社会客运量159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5%;全社会货运量1204.5万吨,增长2.1%;客运周转量112375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78891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325万吨,增长3.2%。

邮政电信事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0954万元,比上年增长39.5 %;其中邮政业务收入6668万元,增长14.4%。电话交换机容量 35万门,比上年增长19.1%;电话机用户数达29.14万户,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市话25.51万户、农话3.6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6%、31.3%。移动电话达19.66万户,比上年增长71.0%。城乡电话(含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3.5%。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8068户。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市场销售稳中趋升。随着国家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效应显现,以及商家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带动了城乡市场的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2亿元,比上年增长7.0%。分城乡看:城市41.80亿元,增长7.2%;县和县以下分别为3.05亿和2.7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9%和5.7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8.8%,餐饮业增长15.4%,制造业下降2.6%,农对非和其他分别增长4.2%和6.4%。消费品市场158个,其中城市101个。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37.2亿元。

物价继续保持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9 ,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受国家刺激消费政策拉动,部分商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有所回升。食品类、烟酒及用品和居住价格指数分别上涨0.1、2.5和2.1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指数上涨1.0个百分点,其中教育价格指数上涨5.5个百分点。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价格指数分别下降0.4、1.0、2.1和4.8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平稳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我市外贸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扩大对外出口。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5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外贸出口209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自营出口16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8%。进口总额1408万美元,下降5.6%。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比上年增加3家;合同利用外资254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48万美元。成功举办了2001年中国豆腐文化节暨八公山旅游节,节庆经贸合同金额2.03亿元。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新进区项目21个,总投资2.4亿元。

旅游经济保持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8924万元,旅游外汇收入42万美元,接待海外游客3212人次,比上年增长16.9 %。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200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含基金)完成14.8亿元,比上年增长5.2%。上划中央收入7.05亿元,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7.79亿元,增长3.6%。财政支出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支农支出下降10.0%,科技三项费用增长2.7%,城市维护费增长28.6%。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3.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9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2.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0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8.4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91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达4.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8.7%。全年货币回笼301.64亿元,货币总支出310.84亿元,货币净投放9.20亿元。

保险业继续发展。保费总收入29705万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 8428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1277 万元。全年国内外业务处理赔案11879 件(人次),赔款支出6820万元。

九、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布局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1年各级各类普通学校712所,在校学生426423人,比上年增加7829人;招收学生122045人,比上年增加2933人;毕业生人数100059人,比上年增加12846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9747人,比上年增加667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30955人,小学在校学生2341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5%。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人高校在校学生9165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2001年共鉴定科技成果25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主要科技成果有:《淮南孔集煤矿复合水体下急倾斜A组煤层开采水害的防治方法试验研究》、《淮南矿区煤层自然发火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BX型便携式救助仪的研究》等。

科技兴农力度加大。建立市级水产高新科技园2个,建立市级林业苗木科技示范园1个。

科技兴企取得新成绩。建立了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命名了1家科技先导型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0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3010人,科研经费总支出11334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1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1个,图书馆藏书23万册,档案馆藏资料17.86 万卷(册)。在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上获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音乐美术比赛中,获得银奖2个,铜奖3个。"十个一工程"深入开展,各项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日益提高,全年广播播放6935小时,有线电视用户达11.53万户,电视全年播放19448小时,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95%。《淮南日报》和《淮南日报》(下午版)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共发行919万份。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全市有卫生机构563个,其中医院65个;医疗病床8553张;卫生人员12778人,其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117人。

体育事业取得成绩。成功地举办了市第四届运动会。我市运动员在省以上各项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共获奖牌105枚,其中金牌38枚,银牌28枚,铜牌39枚。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1.7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全年全市共完成污染治理项目29项,完成投资4130万元,其中环保专项资金503万元,COD总量削减13.7%,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提高3.7个百分点。

2001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达79.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40.9平方公里。工业废水处理率99.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废气处理率9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4.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