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淮南市统计局

2001年是新世纪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了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步回升,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亿元,比上年下降4.2%;第二产业增加值62.5亿元,比上年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3.8:46.6:39.6改变为12.6:46.3:41.1。

改革向纵深拓展。淮南矿业集团的债转股获国家批准。企业重组工作力度加大,淮南轴承有限公司与浙江万向特轴有限公司、淮南华恩制药厂与安徽丰原生化集团进行资产重组。改制企业股权结构调整工作继续推进,安徽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股票上市辅导期顺利结束。

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全年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和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资金41699万元,有35.2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 地方企业18.2万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21.1万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

提高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快速推进了低保扩面工作。2001年保障城市贫困人口达26.1万人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额1510万元,低保率达5.5%。

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民负担继续减轻。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市便民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实现一站式服务。

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调整不快,发展速度偏低,农民收入下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大,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 业

粮食持续减产。受50年未遇严重干旱影响,全年粮食产量70.8 万吨,比上年下降15.0%,其中夏粮总产21.7 万吨,下降22.1%;秋粮总产49.1万吨,下降11.4%。

林业绿色长廊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造林面积381公顷,育苗149公顷,四旁植树482万株,幼林抚育1135公顷,成林抚育4230公顷。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水产业受灾生产下滑。全年生猪出栏42.8 万头,较上年增长6.3%;牛出栏9.6万头,增长1.8%;羊出栏16.6 万只,增长11.0%;家禽出栏933.7万只,增长7.1%;水产品产量3.4万吨,比上年下降14.9%。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农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 2001年  比上年增减%

粮 食 万 吨 0.8 -15.0

油 料 吨  12741 -21.2

棉 花 吨 4351 4.4倍

蔬 菜 万 吨 39.4 5.8

瓜 果 万 吨 9.8 65.1

肉类总产量 万 吨 7.2 6.2

禽蛋产量 万 吨 3.4 7.2

牛 奶 万 吨 1.8 43.2

水 产 品 万 吨 3.4 -14.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3.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1%,农用拖拉机101253台,增长2.4%;全年化肥施用量72090吨,下降1.3%;农村用电量29551万千瓦时,增长1.2%。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投资11212万元。其中泥河除涝、西淝河洼地治理、东风湖行洪区移民安置完成投资9337万元。全年加固整修圩堤20处,27公里;完成土石方515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我市工业企业继续深化改革,积极调整结构,在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下,支柱产业快速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4.7亿元,比上年增长8%。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33.9亿元,增长5.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9.7亿元,增长 8.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计量单位 2001年  比上年增减%

原 煤 万 吨 2480 16.2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62.48 2.6

浓硝酸 万 吨 12.52 1.0

合成氨 万 吨 35.08  54.9

化肥(折纯) 万 吨 20.48 82.2

化学药品 万 吨 124.65 9.7

水 泥 吨  3546 -13.1

中 成 药 吨  321 - 29.3

纱 吨 11810 2.0

布 万 米 2568  -8.7

乳 制 品 吨 1079 -2.4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2001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2.5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实现利润3.4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07亿元,比上年增加653万元。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如下:

计量单位 2001年 2000年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72.51 62.38

总资产贡献率  % 4.56 3.71

资本保值增值率 % 86.47  109.30

流动负债率 %  80.68 75.32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次/年 1.46 1.29

成本费用利润率 % 3.29 0.45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10412 9309

产品销售率 % 99.45 98.92

建筑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7.9亿元,与上年持平。资质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3 亿元,建筑和安装工程施工个数2360个,竣工工程1257个。房屋竣工面积19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1%,其中住宅面积61.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0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扭转了连续四年下滑势头,比上年增长1.2%。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1.9亿元,增长6.8%;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0.1亿元,增长2.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8 亿元,增长18.8%;其他投资完成1.8亿元,增长33.1%。

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年产400万吨的张集煤矿、220KV的八公山和张集输变电站、淮南供电调度大楼、邮政大楼、淮南工学院扩建、望峰岗粮库、宏泰钢铁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和城市防洪一、二期工程等重点基建项目建成使用。洛河电厂1号机组、田家庵电厂3号机组、淮南矿业集团、新集集团及淮化集团等重点技改项目竣工投产。

城市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淮舜南路等13条城市道路改造扩建基本完成;田南热电厂集中供热管网二期工程建成使用;市污水处理厂、二水源、电网改造、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凤利路二期改建、联通通讯枢纽等工程进展顺利。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6.8亿元。全年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原煤开采400万吨/年、浓硝酸6万吨/年、氮肥1万吨/年、程控交换4万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