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马鞍山市统计局

马鞍山市统计局

2003年2月25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解放思想,优化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几年来最好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达15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48.6亿元,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500美元,达到12783元人民币(折合为1546美元)。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3:59.2:31.5调整为8.5:60.1:31.4。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增长加快,全年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为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达21%。市级工业加速发展,市级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3.06%上升到27.78%。

市场价格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2,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微升0.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7%,衣着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分别上涨1.6%、2.7%和1.9%。家庭设备用品类、居住价格类、交通通信类价格分别下降2.3%、1.5%和4%。

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经认定的职业介绍机构为10家。全年共对1.7万人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劳动力市场共举办用工洽谈会51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各项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中小企业多种形式的改制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就业不足和农民增收不快的矛盾仍然突出,城乡居民低收入户增收困难;机制不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经济开放度不高,非公经济发展不足,部分国有中小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县区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积极组织实施农业三大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10.4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农业产值4.51亿元,下降2.1%;林业产值0.14亿元,增长5.2%;畜牧业产值1.78亿元,增长4.9%;渔业产值4.02亿元,增长6.5%。养殖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3.5%升至55.4%。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3.2%,农作物种植比重由上年的55.2%降至54.5%。在粮食作物中,夏粮、双季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夏粮作物种植面积下降10.5%,早稻种植面积下降21.8%,双季晚稻种植面积下降16.8%,而粳稻面积扩大较多,增幅为3.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33292公顷,增长1.0%,在午季作物中所占比重达八成以上。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较多,增幅为14.4%,达到0.34万公顷。

粮食、茶叶增产。全年粮食产量35.72万吨,比上年增长5.1%;茶叶产量87吨,比上年增长22.5%。

棉花、油料减产。受自然灾害和价格大幅下降调减播种面积的影响,棉花、油料产量均有所降低,棉花产量1825吨,比上年下降29.6%;油料产量5.28万吨,比上年下降21.7%。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75万吨,比上年下降2.5%;牛奶产量达1475吨,增幅超过三成,为34%;水产品产量达5.9万吨,比上年增长3.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农用拖拉机1.22万台,农用运输车1001辆,排灌动力机械7.2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36万吨。全年农村用电量12436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1.79%。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515吨,比上年增长6.6%。有效灌溉面积为4.8万公顷。自来水受益村占村民委员会总数的比重达79.5%,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通汽车村占村民委员会总数的比重升至99.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强劲增长。工业生产借助国际市场逐步复苏、国内市场需求回升的有利时机,在重点骨干企业的拉动下,实现加快增长。全年共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1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6%,增速比上年加快6.82个百分点。其中:市级工业完成42.57亿元,马钢完成70.56亿元,县区工业完成4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79%、12.56%和17.73%。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7%,增速比上年加快7.3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00.29亿元,增长22.1%;集体企业完成9.99亿元,增长29.91%;其他企业完成14.99亿元,增长46.24%。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15.93,比上年提高19.24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36%;实现利税21.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78%;实现利润8.43亿元,比上年增长64.88%。工业企业亏损面有所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14.38%。

建筑业继续回升。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8%。施工工程个数3534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2374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2.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3.5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217万平方米,增加39.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5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4万平方米。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1.19亿元,比上年增长9.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68亿元,比上年增长77.49%,增速比上年加快63.8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8.75亿元,比上年增长83.9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倍;房地产投资完成9.9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6%。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2.79亿元,增长53.47%;集体经济投资1.72亿元,增长8.86%;其他经济投资32.32亿元,增长129.55%。开发区建设投资成倍增长,完成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