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专利申请稳定发展。全年代理专利申请52件,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企业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开发新产品65项。其中,马钢股份有限公司连铸低碳易拉钢开发、BSG460热轧带肋钢筋、DDGH冷轧螺纹用热轧盘条、75m2烧结机系统优化烧结技术的开发应用等4个产品(技术)通过了省部级鉴定。全年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为31个,项目涉及企业信息化、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机械、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9个行业,行业涉及面与项目个数,在全省各市位居前列。其中:国家技术创新项目7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1个;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3个。铁路车辆专用大规格帽型钢、航空用稀土锌铝镁合金镀层钢丝绳、建筑用高品质耐火H型钢研制开发、蓄热式加热炉技术开发等项目列入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马钢股份有限公司的KKD快速客车轮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安徽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ERP信息系统建设、安徽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AH5130GJB型小容量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市黄池食品集团公司的生物技术与机电一体化创新项目等进入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1.37万册。艺术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5个。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李白墓园、朱然文物陈列馆得到扩建。朱然家族墓地成为全市首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4.58%,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年末共有有线电视台、站30个。年末综合档案馆2个,档案资料11.03万卷册,总建筑面积3138平方米。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共有卫生机构24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5个;个体办诊所42个。共有病床334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258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46人。其中:医院、卫生院4255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2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0人:个体办诊所64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2226人,护师、护士1892人。全年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8.8%,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10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省十运会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47枚金牌、28枚银牌、36.25枚铜牌,并获组委会特别颁发的"体育道德风尚奖"。中小学体育达标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市中学体育达标率为92.1%,小学体育达标率为94.6%。体育设施日益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利用体育彩票筹集公益金扶持"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社区晨晚练点示范点工程"。成功举办了环湖接力健身长跑、"奥林杯"青年保龄球大赛、"皖露杯"乒乓球大赛、"梦都杯"少儿围棋定级赛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7个,环境噪声达标区15个,总面积27.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9个,总面积38.2平方公里。人均绿地面积8.49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57%,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7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7.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63%,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6.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提高。"白色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城区内"白色垃圾"基本消除。安徽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日处理1.8万吨造纸污水处理工程获"安徽省环境污染治理优秀工程"称号。矿山生态示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南山铁矿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年末户籍人口为122.12万人,比上年增加2.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94万人,非农业人口54.1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8:100。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85‰,死亡率为4.27‰,自然增长率为6.58‰。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20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消费支出5992元,比上年增长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6%,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25台,电冰箱96台,空调器80台,移动电话54部,沐浴热水器82台,照相机55架,影碟机46台,家用电脑13台。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19元,比上年增长5.6%。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7597元,比上年增加1127元,增长17.41%。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乡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51.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5.29万平方米,增长30.42%。其中:城镇97.44万平方米,农村53.87万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1.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7.1平方米。 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1.92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16万人;有19.63万职工和7.84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23.89万人。全市享受低保人数达到3.81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巩固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社会(儿童)福利院34所,拥有床位1578张,年末在院人数1193人;社区服务中心12个,社区服务设施983个。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