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蚌埠市统计局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总藏书量37.2万册,比上年增长2.2%。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鼓乡情韵》参加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夺冠,歌曲《好一个花鼓灯》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蚌埠双墩1号墓和禹墟遗址发掘进展顺利并取得一定成果。

年末,全市共有电视转播台4座,广播电台4座,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年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9344户。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市辖三县疾病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中心投入使用,基本健全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和紧急救援三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8%。

成功举办了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全年参加省19个项目比赛,共获得金牌53枚、银牌52枚、铜牌47.5枚。举办了全民健身周活动。完成了游泳馆二期维修工程,老体育馆改造和新体育馆建设已启动。全年发行体育彩票5218万元。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人口出生率13.25‰,比上年上升0.9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69‰,人口自然增长率7.56‰。年末户籍总户数98.69万户,其中市辖区27.99万户。年末总人口355.27万人,比年初增加2.8万人。分年龄段看,18岁以下80.30万人,占总人口22.6%;18-35岁104.27万人,占总人口的29.35%;35—60岁的123.48万人,占总人口的34.75%;60岁以上47.22万人,占总人口的13.29%。总人口中,非农人口96.77万人。市辖区年末总人口92.11万人,其中非农人口64.89万人。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184.05万人,占总人口的51.8%,女性人口171.22万人,占总人口的48.2%。

据抽样调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40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均消费支出8409元,增长11.3%,食品支出3347元,增长9.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8%,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百户城镇居民主要消费品拥有量为:洗衣机99台、电冰箱90台、彩电141台、家用电脑33台、组合音响24台、照相机33部,空调器106台、微波炉70台、移动电话143部、固定电话91部,接入互联网用户17条。农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16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393元,增长20.2%,其中食品支出1038元,增长16.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4%,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百户农村居民主要消费品拥有量为:洗衣机81台、电风扇212台、电冰箱33台、摩托车53台、固定电话77部、移动电话70部、彩色电视机101台、黑白电视机13台、家用电脑1台。

年末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6.8万人、21.64万人、36.19万人、13.04万人和14.64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8万人,其中,失地转城农民595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97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59.34万人,全年新增2.95万人。市区最低工资标准由460元调整为500元,三县由390元调整为420元。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覆盖。214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0%,初步建立农民医疗保障体系。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按时足额为72.15万人次发放低保金6945万元。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建立了财政兜底的五保供养经费机制,2.5万名供养对象不低于当地水平。

注: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人口数取自公安年报;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为现行价,部分指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恩格尔系数为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