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马鞍山市统计局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机遇,奋发进取,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综合

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2000年,国家实施的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各项政策措施,显现出强劲的拉动效应,引导市场出现新积极变化。我市紧紧抓住国内外市场全面启动的机遇,乘势而为,工业经济明显回升,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市经济运行结束了自宏观调控以来,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困难局面。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6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6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76.52%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36.92亿元,增长10.9%。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2000年,企业改革在产权买断、身份置换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年共有45户企业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改制重组。其中:推行股份改制企业19户,实施破产和破产重组企业5户,产权出售企业3户。列入省考核的12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9户重点亏损企业脱困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商业市场稳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基金征缴率继续上升。住房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住房货币化分配正在推开。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并取得初步成果。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五年间,全市努力克服长江特大洪水袭击、市场需求趋紧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为新世纪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年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进入小康。五年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8%,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累计新增固定资产146亿元,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9.9%。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9.9:69.9:20.2调整为10:60.7:29.3,第三产业比重由1995年的20.2%上升到29.3%,个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21.5%上升到44.7%,邮电业务总量年均递增31.4%,房地产销售额年均递增18.2%,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年均递增25.1%。五年累计外贸出口5.63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1.2倍,累计利用外资1.35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5.9%和12.2%,居民生活方式发生积极变化,一些现代消费用品正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等项指标均在省内保持首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外向度较低,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增长缓慢,城乡少数居民生活困难;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加大等。

2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0年,我市农业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5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57万公顷,下降13.5%,油料播种面积3.18万公顷,增长14.8%,棉花播种面积0.31万公顷,下降11.9%。油料、棉花喜获丰收,粮食产量下降。油料总产量为5.75万吨,比上年增长26.2%,粮食总产量为35.08万吨,下降7.3%,棉花总产量为0.18万吨,增长10.2%。植树造林又有进展。全年造林面积为475公顷,四旁植树235万株,成林抚育面积为117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为1515公顷,育苗面积为58公顷。养殖业生产保持增势,畜牧业发展平稳。全年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种植业产值4.45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0.14亿元,增长4.5%,畜牧业产值1.6亿元,下降6.9%,渔业产值3.7亿元,增长3.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0年,全市财政支农支出2702万元;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支农贷款4.22亿元,贷款余额2.89亿元,比年初增加0.29亿元。全市农村兴修土石方98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5.4%。新增排灌站6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2.1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28台,小型拖拉机10825台,联合收获机94台,机动脱粒机39464台,排灌动力机械68209台,农产品加工机械总动力2.24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达29883吨,比上年增长1.6%;农村用电量970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251吨,比上年增长1.3%;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70公顷。自来水受益村占村民委员会总数的50.8%,通汽车村占98.3%。

3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速发展。2000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1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5%。其中:马钢完成52.74亿元,增长9.52%,地方工业完成39.3亿元,增长13.69%,当涂县完成16.76亿元,增长4.44%。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5.23亿元,增长12.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70.41亿元,增长12.31%,集体企业完成8.5亿元,增长14.58%,其他企业完成6.32亿元,增长11.66%。产销衔接状况趋好,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69%,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其中:马钢98.89%,地方工业98.42%,当涂县97.21%。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2000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91.96,比上年提高14.51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6%,实现利税12.71亿元,增长57.9%,盈利企业盈利2.74亿元,比上年增加1.35亿元,增长97.26%,亏损企业亏损0.77亿元,比上年减少1.04亿元,下降57.4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96亿元,一举扭转了近年来经济效益低位徘徊的局势。

建筑业发展出现新的转机。2000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7.84亿元,比上年增长5.94%。十七冶等一些企业减亏增效。全年施工工程个数为296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706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84个和2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77.8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01.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1.6万平方米和15.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为10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6.11%。全年实现利税6628万元,比上年增长1.2倍,利润总额471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4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2000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