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马鞍山市统计局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支出达1.44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华东冶金学院与安徽高等商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安徽工业大学,使办学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年末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数为2209人,技工学校4所,在校学生数为3114人,职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数为2677人,普通中学65所,在校学生数为5.99万人,小学272所,在校学生数为11.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9%,升学率为97.2%,巩固率为99.8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4.09%,比上年提高3.09个百分点。其中:市区升学率为90.1%,当涂县升学率为45.3%。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0年末,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28.64万册;艺术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完成光缆主环网工程,部分小区已开通40套电视节目;正式开播有线电视信息频道,较好地满足了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全市共有有线电视台、站24个。农村有线广播喇叭入户率为30%。年末综合档案馆2上,档案资料7.72万卷册,总建筑面积3138平方米。全年《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等四家报社报纸总印张达2312.4万张。

卫生事业在改革中得到加强。2000年末,全市在册卫生机构为246个,比上年增加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9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8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5个,个体办诊所42个。共有病床334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260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86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4040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19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56人,个体办诊所64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2106人,护师、护士1838人。全市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7.86%,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3.71%。

体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2000年,我市举办多项青少年体育比赛,体育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先后建立、建成全省首家青少年卡丁车培训基地和室内网球场。组团参加了省九运会的15项比赛,共获得金牌20.5枚,破两项省纪录。中小学体育达标率保持较高水平。市区中学体育达标率为91.2%,小学体育达标率为91%。

10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展现新景观。2000年,城市规划设计得到加强,市政维护工作稳步推进,公用事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园林绿化和景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年共完成城市建设维护资金投入2.83亿元。全年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293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7.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气化率达9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公园10个,游人量50万人次;年末公用电话达4485部,其中IC卡电话1211部,分别比上年增加831部和834部;城市公共运营车辆417标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8标台;年末出租汽车为2298辆。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增强。2000年,我市积极推进工业污染源达标治理、污染总量控制两项重点工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年末列入名录的497家工业企业中,已有495户排放达标,达标率为99.6%,列入省达标重点的37家企业全部达标,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主要污染指标明显下降。在12项污染物控制指标中,11项污染物均低于1995年的水平,控制在省下达的总量之内。烟尘控制、噪声达标均取得新成效,含铅汽油的禁用工作顺利推行。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察、监测站9个,环境噪声达标区15个,比上年增加3个,总面积27.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9个,比上年增加1个,总面积38.2平方公里。

2000年,全市发生火灾206起,损失折款84.88万元;发生交通事故5228起,损失折款303.4万元。

11人民生活

职工总数下降。2000年末,全市职工人数为22.78万人,比上年减少0.23万人,下降1%。其中:国有单位11.45万人,下降1.1%,集体单位5.29万人,下降3.4%,其他经济类型单位6.04万人,增长1.4%。年末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7.78万人,比上年增加0.32万人,增长4.3%。据劳动部门就业统计,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4%。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提高。2000年,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18.1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部职工人均工资达7999元,比上年增加612元,增长8.3%,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9487元,增加941元,增长11%。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5673元,比上年增加328元,增长6.14%。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04元,比上年增加297元,增长4.5%;人均消费支出5775元,比上年增加534元,增长10.2%;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2.5%降到40%;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32台,电冰箱101台,空调器69台,沐浴热水器93台,脱排油烟机66台,照相机54台,影碟机39台,电话96部,家用电脑6台,摩托车30辆,组合音响33套。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83元,比上年增长0.3%。全年城乡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08.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4万平方米,增长1.4%。其中:城镇65.79平方米,农村42.53万平方米;年末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19.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5.73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和0.0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2000年,在巩固稳定国有、集体企业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私营企业参险率上升。年末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养老金参险率达到100%,已有487户私营企业的3061人参加养老保险,参险率达76.5%;全年实际征集社会养老保险费3.25亿元,征缴率为96%。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21.67万人,参险率达到100%;全年实际征收失业保险费0.36亿元,征缴率达118.4%。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向前推进。年末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已达12.5万人。

劳动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00年,劳动力市场共举办用工洽谈会41次,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全年共对1.1万名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年末国有企业共有再就业服务中心65个。经认定的职业介绍机构9家。全年共安置失业人员就业6721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0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办敬老院33个,床位1015张,收养827人,社区服务中心11个,社区服务设施991个,便民服务网点375个;全市31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全年城乡得到政府定期救济的有2344人,得到政府临时救济的有5063人次,累计发放救济款177.2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