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合肥市统计局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8.76亿美元,增长16.6%。其中出口34.07亿美元,增长22.0%;进口14.69亿美元,增长5.7%。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5家,较上年增加64户;合同利用外资9.24亿美元,增长1.68倍;实际利用外资7.22亿美元,增长77.6%。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864.01万美元,增长21.4%;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14.18万人,同比增长19.2%,其中,入境游客8.34万人次,增长26.0%,国内游客805.84万人次,增长19.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6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增幅创近10年新高。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9.40亿元,增长37.8%。其中:企业所得税7.80亿元,增长44.6%;营业税28.49亿元,增长31.6%;国内企业增值税13亿元,增长17.0%。全年财政支出为102.89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企业挖潜支出5.48亿元,增长94.1%;社会保障支出7.87亿元,增长44.1%;基建支出23.38亿元,增长43.3%。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862.46亿元,增长19.6%,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624.56亿元,增长16.4%。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43.01亿元,增长21.4%。

全年保费收入28.71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35亿元,增长53.5%;人寿险保费收入20.36亿元,增长34.4%。全年赔款与给付12.59亿元,增长54.5%。其中,财产险赔付额5.41亿元,增长80.9%;人寿险赔付额7.18亿元,增长39.1%。

九、科技和教育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631亿元,技工贸总收入593.7亿元,分别增长29.3%和28.4%。截止年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51家,高新技术产品218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并通过验收,全年专利授权量723项。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

2006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7所,当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8.95万人,在校学习的本专科学生27.29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0.58万人和3.08万人。中科院合肥分院及高等院校当年共招收博士生、硕士生7276人,比上年增加781人;在学博士生、硕士生19892人,增加2400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3所,在校学生7.44万人,增加1.80万人。职业中学49所,在校学生7.03万人,增加0.69万人。普通中学270所,在校生30.29万人。小学915所,在校学生37.03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8.8%,小学入学率为99.9%。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07万人。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友城艺术节、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和合肥工笔重彩画晋京展。庐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举办了第十二届新春文化庙会、第四届《幸福家园》和第四届合唱节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市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广电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启动数字电视工程。全年新增100个行政村甲级广播室,实现村村通广播和电视全覆盖。

成功申办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获金牌、奖牌、总分和体育道德风尚奖4个第一。举办了第四十六届元旦越野赛、第七届龙舟赛、安利纽崔莱健康跑、健身气功表演、蒙牛《城市之间》“激情08—现在出发”全民健身(合肥赛区)活动、市首届残疾人运动会、第二届市直机关运动会。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28亿元。

2006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1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71万张,比上年增长16.1%。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5万人,增长10.0%,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8372人,注册护士6843人,比上年分别增加539人和619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1.81人、拥有医院床位数3.7张,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12.1%。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55998人,出生率12.1‰,比上年上升2.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960人,死亡率2.15‰,下降3.6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95‰,上升5.71个千分点。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469.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6.16万人,农业人口273.69万人;市区年末人口为193.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54万人。

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905元,比上年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3元,增长13.7%,增幅创近10年最好水平;人均消费性支出8165元,增长10.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1%。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5.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95元,增长10.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3%。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1.8平方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75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15万人,基本消灭“零就业家庭”。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3.40万人,比上年增加5.5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1.23万人,增加5.5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7.17万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5.6%。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和农村五保户补助等各类标准,惠及群众近40万人。基本养老金实现100%按时足额发放。

全年各类收养类单位床位6778张,收养各类人员5877人。全市共有12.42万人参加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0.05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73亿元,增长49.2%,筹集社会公益金3300万元。

2006年末,全市已建成31个环境噪声达标区,新建9个,面积达171.8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6.7%;建成烟尘控制区23个,新创6个,面积为203.19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0.7%;全年空气环境功能区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优良率达90.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质达标率达100%。全年化学需氧量削减2.2%,其中工业削减22.0%;二氧化硫削减0.8%,其中工业削减2.2%。

全年新建各类园林绿地8300亩,城市绿地率达32.8%,绿化覆盖率达38%,分别比上年提高0.8和1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