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合肥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团结一致,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呈现增长快、活力强、效益高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跨越式发展成果,全市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334.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0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651.20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602.98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8:47.5:46.7调整为6:48.8:45.2。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28125元,比上年增加4922元。

市场价格总体上涨。在食品价格涨势较高的拉动下,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5.6%,涨幅高于上年4.7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五升三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3.2%、2.9%、1.8%、1.1%和4.1%;衣着类、交通与通迅工具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下降0.6%、1.2%和0.5%(见表一)。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9%,涨幅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3%,涨幅上升0.6个百分点。

表一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5.6

其中:食品类 113.2

烟酒及用品 102.9

衣着类 99.4

家庭设备及用品 101.8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1

交通与通迅工具 98.8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99.5

居住 104.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不够大,综合实力不够强;农村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市场价格涨幅较高;工业园区等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8.26万公顷,比上年扩大6.5%。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9.5万公顷,扩大1.0%;小麦播种面积5.5万公顷,扩大60.3%;油菜籽播种面积10.4万公顷,减少21.6%;棉花播种面积1.8万公顷,扩大10.1%;蔬菜播种面积4.6万公顷,扩大13.5%。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其中,农业产值71.4亿元,增长7.5%;林业产值3.4亿元,增长11.4%;牧业产值58.3亿元,增长7.3%;渔业产值12.9亿元,增长5.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亿元,增长5.9%。

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194.8万吨,比上年增长8.4%。其中小麦产量28.5万吨,增长77.9%,稻谷产量151.5万吨,增长2.6%;油料产量29.3万吨,减少8.6%;棉花产量2.1万吨,增长17.1%;蔬菜产量93.9万吨,增长19.0%;肉、蛋、奶产量分别为39.5、9.8和3.7万吨,分别增长7.9%、6.1%和9.9%;水产品产量14.3万吨,增长8.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至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农用拖拉机12.8万台,增长2.4%;农用运输车1.12万辆,增长5.0%,排灌动力机械2.70万台,增长1.6%。化肥施用量(折纯)19.2万吨,增长2.0%。农村用电量4.2亿千瓦时,减少4.5%。有效灌溉面积16.22万公顷,增长0.2%。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全年市财政安排涉农资金4.39亿元。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不断涌现,市级示范点扩大到101个,县区示范点发展到300多个。全市自来水受益村占总村数比重由上年的12.2%上升到14%;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实施中小水库除险加固48座,“村村通水泥路”突破1000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21.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4%。截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达1083户,完成增加值466.21亿元,增长26.3%,同比加快4.6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行业支撑作用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69.67亿元,增长27.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6.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96.53亿元,增长25.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3.6%;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5.27亿元,增长20.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8%;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22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4%;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4.4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1.7%,增长26.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生铁和钢材分别增长1.2倍和51.4%,挖掘机和叉车分别增长52.4%和32.5%,家用电冰箱和家用洗衣机分别增长47.1%和32.5%(见表二)。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1%。

表二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全年累计 比上年增长(%)

卷烟 亿支 275.24  5.8

焦炭 万吨 40.78  41.0

农用化肥(折纯) 万吨 22.28  1.4

轮胎外胎 万条 1436  12.9

塑料制品 万吨 47.27  29.4

生铁 万吨 117.16  119.7

粗钢 万吨 149.56  57.4

钢材 万吨 159.12  51.4

汽车 万辆 25.87  6.6

叉车 万台 3.71  32.5

挖掘机 台 8150  52.4

家用洗衣机 万台 551.07  32.5

家用电冰箱 万台 669.85  47.1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167.91  -9.6

彩色电视机 万台 257.11  -13.3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50.53 -13.7

煤气 亿立方米 1.33  38.2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38.8%,比上年提高29.6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88.81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实现利税125.62亿元,增长24.8%,其中利润总额64.71亿元,增长34.5%。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拥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334.45亿元,增长32.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63.51万平方米,增长31.2%。其中新开工面积2992.59万平方米,增长11.6%;房屋竣工面积2116.61万平方米,增长39.7%。建筑企业全年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7.29万元,增长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