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强市”初见成效。全年完成剧本创作5个,专业文艺演出411场,开展农村电影放映2296场,广播电视作品获省级以上广电政府奖23件。广场文化、节日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创作大型曲艺专场《平安进社区》、《走进文明》,深入全市各社区为群众演出。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继续扎实开展,“庐州讲坛”、“科学家企业家讲坛”成为品牌。积极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少儿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91个(含村卫生室、科研院校及计生服务站),其中医院、卫生院22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2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84万张,比上年增长7.6%。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7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执业医师7099人,注册护士7245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16和402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7人、拥有医院床位数3.88张。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参赛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赢得六金四银七铜、总分176分的佳绩,金牌数在74个参赛城市中名列第12位,同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突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广泛开展一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活动650次,直接参加人数约50万人次,举办了第四十七届元旦越野赛、第八届龙舟赛、“安利纽崔莱健康跑”、首届“海洲—景秀世家杯”风筝大赛、首届职工运动会及奥运火炬手选拔活动等全市性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全市体育人口数已达180万,超过总人口数的1/3。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70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78.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3.73万人,占总人口的42.5%;农业人口275.17万人,占总人口的57.5%;市区年末人口198.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6.3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3030人,出生率为11.18‰,比上年下降0.9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567人,死亡率为2.02‰,比上年下降0.1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9.16‰,下降0.79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27元,比上年增长21.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2.6%,下降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36元,增长21.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58元,增长13.0%。全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25850元,增长18.0%。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2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7平方米,比上年末均增加0.9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7615张,收养各类人员5967人,其中,敬老院床位5144张。全市共有18.85万人参加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6.59万人,累计保障133.56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1.66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益农民8.18万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377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04亿元,筹集社会公益金1.71亿元。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61.14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7.74万人;67.3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增加6.15万人;47.7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增加0.56万人;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为40和30.7万人。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进展迅速。主城区改造提升加速推进,3.5平方公里滨湖新区启动区英姿初现,“141”空间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全面完成。全年完成新建、续建道路125条、桥梁24座;拓建主城区骨干道路,蒙城北路、徽州大道、包公大道、黄山路、毫州路、胜利路、机场路等一批主干道竣工或通车,“一刻钟”快速路网已经形成;中环线实现全贯通,完成二环路改造任务;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稳步推进,金寨路高架桥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合六叶高速全线竣工,合宁高铁基本建成,新桥国际机场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动工建设,合肥港完成规划;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继续推进,自来水五水厂改扩建工程竣工,六水厂开工建设,公交天然气营运车辆已达830台。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年新建各类园林绿地12999亩;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4.5%,绿化覆盖率达39.5%,分别比上年增加1.7和1.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15平方米,增加1.18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已建成31个环境噪声达标区,新建9个,面积达171.8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6.7%;建成烟尘控制区23个,新建6个,面积为203.19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0.7%;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优良率82.2%,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重点排污企业达标率100%;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水质达标率100%。 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8,比上年下降17.6%;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2.8,比上年下降20%。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