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统计局 2006年3月11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投资为本,发展为上,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3.57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全国、全省增幅7和5.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2.50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82.69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18.38亿元,增长1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960元(折合2315美元),比上年增加2584元,同比增长14.5%。“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3.2%提升到15.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0:44.0:46.0变化为6.2:44.8:49.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经济总量和投入仍然不大,工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增长态势。2005年,在取消农业税、对良种水稻给予资金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在上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仍保持扩大之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3.8%;油菜籽播种面积扩大2.2%;蔬菜播种面积扩大3.7%。但是受气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市主要农产品产量与2004年丰产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粮食产量153.93万吨,减产7.6%。其中夏粮产量16.59万吨,增长4%,秋粮产量137.34万吨,减产8.8%;油料产量33.86万吨,减产3.9%;棉花产量1.34万吨,减产17.6%;蔬菜产量70.84万吨,增长1.3%。 养殖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1.34万吨,同比增长5.5%,其中猪肉增长1.9%,禽肉增长9.6%;禽蛋8.45万吨,增长3.9%;牛奶产量2.38万吨,增长5%;水产品产量11.63万吨,增长3.8%。 总体看,2005年我市农业仍为丰收年。粮食产量为2000年以来第三个丰产年;油料产量为改革开放以来仅次于2004年的高产年;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59亿元,同比增长0.8%。 农业机械化得到进一步普及。2005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43.56万千瓦,同比增长3.9%。拥有农用拖拉机12.03万台,增长4.3%;农用运输车1.01万辆,排灌动力机械2.66万台,比上年分别增长3.9%和0.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7.95万吨,增长8.9%。农村用电量3.40亿千瓦时,增长6.6%。全年有效实灌面积达21.49万公顷,新增1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5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92.16亿元,按2000价计算,同比增长17.2%。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43.09亿元,实现增加值263.74亿元,增长23.5%(按缩减指数计算),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34.51亿元,增长17.3%。集体企业增加值3.59亿元,增长31.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98.12亿元,增长2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96.05亿元,增长17.8%。轻工业增加值106.33亿元,增长29.6%;重工业增加值157.41亿元,增长19.6%。 重点企业、行业带动作用明显。2005年,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达19家,比2004年增加4家,19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525.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2.3%。汽车、装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8.83亿元,实现增加值206.75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78.2%和78.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8.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汽车和叉车分别增长16.1%和26.8%;彩色电视机增长26.1%;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分别增长39.6%和50.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继续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7.18,比2004年提高39.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791.11亿元,增长19.4%;实现利税93.21亿元,增长21.5%,其中利润总额52.78亿元,增长31.1%。工业品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3%。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行业实现增加值90.53亿元,同比增长32.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5%。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02.18亿元,增长34.4%。其中装修装饰产值21.07亿元,增长21.3%;在省外完成产值53.54亿元,增长25.4%。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31.26万平方米,增长25.4%,其中新开工面积1804.45平方米,增长26.8%。全年建筑业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2.3万元,增长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较高基数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城镇投资480.04亿元,增长35.8%;农村投资15.23亿元,增长58.9%。“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4.61亿元,是“九五”的2.9倍,年均增长30.5%。 各产业投资均较快增长。第一产业投资增长最快,总量为3.24亿元,增长1.46倍;第二产业投资90.24亿元,增长48.2%,其中工业投资达89.46亿元,同比增长48.4%,为“九五”以来工业投资增长最快的一年;第三产业投资401.79亿元,增长33.6%。 房地产开发投资势头强劲。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0.29亿元,增长36%;商品房销售面积594.98万平方米,增长49.4%,实现销售额179.37亿元,增长80.8%。 重点项目进展加快。全市“1346”投资项目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共完成投资额191.04亿元,是年计划的123.1%,其中“861”项目完成79.5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43.4%。其中:安能热电二期扩建工程、国风塑业BOPP、BOPET薄膜、江汽铸造有限公司汽车铸件和合肥烟厂技改等项目已竣工投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