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统计局 2005年2月3日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实施“861”行动计划,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48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幅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首次跃上两位数的增长平台。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2.4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169.8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5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比例为19.4∶45.1∶35.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768元,比上年增加1313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3462元/人,比上年增加2184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605.2万人,比上年增加6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833.1万人,减少42.1万人;第二产业734.1万人,增加53.7万人;第三产业1038万人,增加48.7万人。年末在岗职工332万人,比上年减少10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97.6万人,减少7.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2%。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省100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36.1,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3。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省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状况没有明显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状况没有根本缓解,资源约束继续趋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开放度依然偏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 业 2004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713.6千公顷,比上年扩大309千公顷,扭转了近年来不断下滑的趋势;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760千公顷,扩大160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16.2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0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49.7千公顷。 粮食大幅度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2743万吨,比上年增产528.2万吨,增长23.9%,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其中,夏粮848万吨,增长19.8%;秋粮1750.7万吨,增长26.2%。油料、棉花产量创历史新高,其它经济作物增长较快。全年油料产量299.6万吨,比上年增长29.4%。棉花产量39.2万吨,增长32.9%。蔬菜产量1656.5万吨,增长9.5%。水果产量719.6万吨,增长18.1%。 畜牧业、渔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366.2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72万吨,下降0.5%。禽蛋产量119万吨,下降0.6%。水产品产量 171.2万吨,增长3.6%。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784.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8%;农用拖拉机209.7万台,增长5.2%;农用运输车59.4万辆,增长7.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77.6万吨,下降1.3%。农村用电量59.4亿千瓦小时,增长3.3%。有效灌溉面积达3302.4千公顷,新增23.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82.2亿元,增长25.1%,增幅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为近8年最好水平。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612.9亿元,增长20.4%。集体企业34.6亿元,增长14.1%;股份制企业579.5亿元,增长2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81.7亿元,增长37.6%。重工业增加值722.7亿元,增长23.2%;轻工业增加值359.5亿元,增长31.1%。全省新产品产值349.9亿元,增长21.1%。 重点行业增势强劲。全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6%,石油加工炼焦业增长47.3%,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6.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增长34.6%,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1.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6.1%,发电量增长10.5%,钢及成品钢材均增长31%,家用电冰箱、彩电、洗衣机及房间空调器增幅在28.8%~84.8%之间。 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5.4,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实现销售收入3605亿元,增长33.4%;实现利税403亿元,增长22.2%,其中利润175.3亿元,增长25.5%。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7%。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5.8亿元,增长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0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4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265万平方米,增加24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城镇投资1603.3亿元,增长36%;农村非农户投资112.1亿元,增长19%;城乡居民投资198.8亿元,增长22.4%。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8.4亿元,比上年增长65.7%;第二产业投资707.3亿元,增长33.1%;第三产业投资1188.5亿元,增长28.6%。在二产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648.5亿元,增长34.8%。其中,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投资169.9亿元,增长77.8%;原材料工业投资71.3亿元,增长89.3%。房地产开发投资350.3亿元,增长45.6%。交通运输、水利和环境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306.6亿元,增长43.9%。 “861”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861”行动计划续建、新开工项目551项,总投资规模5088.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817.7亿元,其中省政府直接调度的2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39.2亿元。安庆长江大桥、徽杭高速公路、蚌埠至蒙城高速公路、漯阜铁路安徽段改造、许疃矿井、马钢薄板、海螺集团三条日产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芜湖奇瑞轿车二期工程、江汽集团商务车发动机等54个项目已建成或基本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