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抢抓机遇,国民经济在调控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9.7亿元,比上年净增104.74亿元,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16.6%;第二产业增加值297.2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238.5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为9.16:50.4:40.4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3378元,比上年增加2658元。 物价总水平上涨。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3%,居住价格上涨6.0%;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15.6%。 宏观与微观景气指数高位运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趋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在132.89~153.29之间高位运行,四季度达140.55;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全年一直保持在140以上,四季度到达全年最高点,为153.26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煤电油运依然紧张,资源约束明显存在;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农业喜获丰收。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粮食产量为166.55万吨,同比增长73.1%,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夏粮产量15.95万吨,增长59.4%,早稻产量4.11万吨,增长1.2%,秋粮产量146.49万吨,增长78.4%;油料产量35.24万吨,增长48.8%,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棉花产量1.62万吨,增长35.6%,为近8年以来最高增幅。蔬菜总产量69.97万吨,增长15.3%。 养殖业稳步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29.68万吨,同比增长13.4%,其中猪肉增长10.1%,禽肉增长23.9%;水产品产量11.21万吨,增长7.4%。 农业机械化得到进一步普及。200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38.14万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11.53万台,农用运输车9671辆,排灌动力机械26421台,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49万吨,增长30.9%;农村用电量3.12亿千瓦时;全年有效实灌面积达21.39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2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8.46亿元,增长31.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为108.37亿元,增长29.7%;集体企业增加值2.67亿元,增长8.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73.79亿元,增长3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75.75亿元,增长25.9%。轻工业增加值77.57亿元,增长40.3%,重工业增加值120.89亿元,增长26.2%。 优势行业带动作用明显。在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的增加值实现了增长。其中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前3位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增幅都在40%以上,三大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4.61亿元,带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汽车和叉车分别增长20.2%和26.3%;空调器增长1.66倍;彩色电视机增长70.1%;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分别增长40.9%和25.7%;全年发电量增长10.4%。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67.4%,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产品销售收入6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利税58.18亿元,增长3.9%。工业品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2%。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行业实现增加值67.79亿元,同比增长20.3%,高于全市GDP增幅4.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8%。其中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共完成总产值208.01亿元,增长29.4%,其中装修装饰产值完成14.37亿元,在省外完成产值33.58亿元,增长7.7%;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59.96万平方米,增长18.7%,其中新开工面积1213.3万平方米,增长5.1%;全年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93988元/人,增长1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幅。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1.48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其中城镇以上投资351.89亿元,增长43.9%。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2亿元,同比增长37.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0.90亿元,增长22.9%,其中完成工业投资60.27亿元,增长32.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9.26亿元,增长46.3%。从管理渠道看,基建完成173.95亿元,增长44.7%;技改完成38.11亿元,增长15.1%;房地产完成138.32亿元,增长54.2%。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44项,当年完成投资51.61亿元,为本年计划的109.8%。其中重点基本建设项目30项,当年完成投资42.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8%;技术改造项目14个,完成投资8.91亿元。在44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已开工项目42个。其中:安徽国际购物中心、国风集团多功能农用薄膜及聚丙稀薄膜、朱砖井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等项目已竣工投产。 城市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04年,我市着眼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围绕解决老城区行路难、环境差等难点问题,着力推进老城区改造,完成111条小街巷修建整治,改造了4个旧小区、6片危旧房。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竣工和在建市区道路21条,开工建设合叶(六安叶集)、合阜(阜阳)高速公路和合宁(南京)、合武(武汉)高速铁路。增强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完成公交、供水、电力、燃气、供热、邮政、电信等一批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园林景观工程,城区新建园林绿地超过1万亩。如期完成逍遥津公园、环城公园、杏花公园二期改造工程,野生动物园猛兽区、生态公园对外开放,三国遗址公园开工建设。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7.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9%,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0.81亿人公里,增长8.6%。全年各种运输形式完成交通货运量5767.32万吨,增长24.3%,其中,铁路975.9万吨,增长52.3%;公路4180万吨,增长20.5%;水运610.22万吨,增长15.5%;民航11959吨,增长42.1%。完成旅客运输量6772.19万人,比上年增长12.2%。其中,铁路701.68万人,增长9.9%;公路6010万人,增长12.3%;民航60.51万人,增长31.6%。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0.81万辆,比上年增长20%,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3.85万辆,增长33.4%。到2004年底,全市私人轿车保有量为1.49万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