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省统计局

2004年2月18日

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手抓抗击非典和抗洪救灾,一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拓奋进,扎实工作,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9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幅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因受灾有所下降,全年实现增加值749.1亿元,下降3%;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3.5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比例为18.9∶44.8∶36.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457元,比上年增加640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1278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7%。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0%,其中鲜菜及油脂分别上涨28.7%和16.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居住类价格微升;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544.9万人,比上年增加44.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875.2万人,减少71.1万人;第二产业680.4万人,增加59.2万人;第三产业989.3万人,增加56.3万人。年末全省在岗职工342万人,比上年减少16.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05.1万人,减少17.7万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8万个。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1%。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企业上市融资又有新成绩。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成效明显。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年活动扎实开展,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在全省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启动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发展速度横向比还不够快;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发展差距有所扩大;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2003年,我省淮河、滁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和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使全省种植业生产遭受严重影响,主要农产品减产。

粮食产量大幅回落。全年粮食总产量2214.8万吨,比上年减产550.2万吨,下降19.9%。其中,夏粮产量707.6万吨,下降6.6%;早稻120万吨,下降7.7%;秋粮1387.2万吨,下降26.1%。

经济作物除个别品种外,多数减产。全年油料产量231.5万吨,比上年下降18%。棉花产量29.5万吨,下降16.4%。茶叶产量5.1万吨,增长5%。水果产量609.1万吨,下降25.7%。烤烟产量2.1万吨,下降32.6%。蔬菜产量1513.5万吨,下降6.5%。

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养殖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64.7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960千公顷次。全年肉类总产量358.2万吨,比上年增长4.8%;水产品产量163.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农产品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棉花种植面积达442千公顷,比上年扩大77.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54.9千公顷,扩大54.7千公顷。全省稻、麦、油三大农作物综合优质率达46.2%。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54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1.3万吨,增长4.1%。农村用电量57.5亿千瓦小时,增长11%。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3285千公顷,新增21.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长进一步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34.7亿元,增长19.8%,增幅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76.8亿元,增长14.3%。集体企业44.3亿元,增长6.1%;股份制企业430.5亿元,增长21.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41.2亿元,增长31.5%。重工业增加值557.4亿元,增长20.3%;轻工业增加值277.3亿元,增长19.2%。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新产品产值率为13.9%。支柱行业带动作用明显,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5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5.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1.6%,三行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3%。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37.6%和19.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能源原材料类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原煤、钢、成品钢材分别增长9.1%、8.4%和8%;发电量增长17.9%,水泥增长21.6%;日用电器类产品中电冰箱、洗衣机和房间空调器均增长较快,其中空调器增长达1.14倍。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7.9,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2638.6亿元,增长25.5%;实现利税323.8亿元,增长30.6%,其中实现利润135.6亿元,增长59.4%。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8亿元,增长1.7%。施工工程个数4.9万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7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087万平方米,增加240万平方米。

地质勘查取得新进展。全省共开展各类地质勘查项目413项,其中油气勘查项目21项,完成机械岩芯钻探工作量18万米(不含油气勘查),完成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11000平方公里,新发现矿产地8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6个。完成地质勘查货币工作量约2.45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7.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1178.5亿元,增长42.7%;城乡集体和居民个人投资299.1亿元,下降0.8%。基本建设投资552.8亿元,增长30.3%;更新改造投资355.2亿元,增长53.4%;房地产开发投资240.7亿元,增长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