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合肥市统计局

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遭遇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冲击下,全市国民经济仍呈现出速度高、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持续较快增长。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77.78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因灾减产,实现增加值40.81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8.33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4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比例为8.54∶49.88∶41.5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突破10000元,达10562元,比上年增加1288元。

各项改革取得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重组和中小企业“双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启动事业单位改革,首批22家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开展整体转企试点;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市直部门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国有产权挂牌交易进展较快,全市国有、集体产权进场交易额达11.15亿元。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进展顺利。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4.3%,居住类上涨1.2%,医疗保健类上涨0.1%;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1.9%、2.2%、0.7%和1.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然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业

种植业产量因灾减产。全年粮食产量104.47万吨,比上年减产35.3%。其中夏粮产量12.08万吨,减产29.8%,早稻产量4.06万吨,减产24%,秋粮产量92.39万吨,减产35.9%;棉花产量1.27万吨,减产11.8%;油料产量24.07万吨,减产9.6%;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108.8万吨,增长1.9%。

养殖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7.57万吨,比上年增长11.6%;牛奶产量1.90万吨,增长30.1%;禽蛋产量8.14万吨,比上年增长2.7%;水产品产量11.30万吨,增长6.4%,其中捕捞量比上年增长12.3%。

林业生产增长较快。当年全市造林面积27175公顷,增长3.02倍;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2411公顷次,增长1.28倍;四旁植树847.8万株。

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普及。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7.5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2%;农用拖拉机13.73万台,增长6.4%;农用运输车9307辆,增长19.6%;排灌动力机械26858台,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0.43万吨,下降6.3%。农村用电量3.42亿千瓦时,增长34.1%。全年有效灌溉面积达18.87万公顷,下降11.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产值516.63亿元,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完成产值335.93亿元,同比增长21.9%,轻工业完成产值180.70亿元,增长19.5%;内资企业完成产值301.08亿元,增长14.2%,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为215.55亿元,增长32.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274.87亿元,增长16.1%。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95%。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23.4%,私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39.5%;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三大支柱行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24.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能源类产品稳步增长,发电量和焦炭同比分别增长7.8%和13.3%,供热量则增长较快,增幅达35.6%;机械类产品增幅较大,挖掘机和叉车分别增长35.4%和40.3%;日用电器类产品除彩电增长平缓外,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器等产品产量均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7.2%、36.7%和87.6%。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为159.36,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501.29亿元,同比增长22.1%;实现利税58.40亿元,增长26.7%;其中实现利润27.51亿元,增长53.2%。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0.82亿元,增长25.9%,其中装修装饰产值完成14.47亿元,增长18.1%,在省外完成产值31.18亿元,增长30.6%;全年施工项目增长较多,达到8694个,其中本年新开工6208个,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543个和763个;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98万平方米,增长30.6%;全年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81219元/人,增长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5.11亿元,比上年增长51.2%,是“九五”以来最高增幅。其中:基建投资完成120.20亿元,增长38.2%;技改完成投资33.12亿元,增长35.4%;房地产投资完成89.70亿元,增长1.24倍;城镇集体、农村集体及私人建房等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全年达12.09亿元。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2003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1亿元,同比增长39.8%,第二产业完成49.92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完成203.68亿元,增长60.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59:19.57:79.84。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53项,当年完成投资58.52亿元。其中重点基本建设项目42项,当年完成投资50.68亿元;技术改造项目11个,完成投资7.84亿元。在52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合肥南区连接线项目、合肥市店忠路改建工程、宁西铁路合肥段、合肥市无线市话网、轻型厢式客货车技术改造和高新信息化产业基地等项目已竣工投产。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大房郢水库基本建成。全年新建改建县乡公路225公里,建设砂石路163公里。顺利实施城市“六桥十二路”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市政道路11条。城市公用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有明显改观。水源联络管二期工程全面完工,朱砖井、龚响塘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天然气项目开始试运营,城市供热稳步推进。望塘污水处理厂、龙泉山垃圾填埋场一期和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一期等重大环保项目基本建成。启动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改造了逍遥津等3个公园,完成南淝河沿线、包河大道等景观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