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合肥市统计局

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社区建设步伐加快。集中整治了长江东路等4条主干道。继续实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集中整治城市交通“三乱”,完成长江路、金寨路等主干道和一批道口渠化改造,有效缓解了道路拥堵的压力。严格建筑市场招投标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行为。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3.1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46.78亿人公里,增长3.3%。全年各种运输形式完成交通货运量4640.02万吨,增长13.6%,其中,铁路640.68万吨,增长0.8%;公路3470万吨,增长13.6%;水运528.5万吨,增长35.1%;民航8415吨,下降3.3%。完成旅客运输量6034.49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铁路638.53万人,下降7.2%;公路5350万人,增长3.5%;民航45.96万人,增长15.2%。

邮电通信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全年邮电部门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双双突破百万户,固定电话用户为100.0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户数63.23万户,增长1.7%,农村电话户数36.82万户,增长14.3%;移动电话户数为120.33万户,增长29.9%。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大幅增加,用户数达66.43万户,比上年增长1.77倍。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2003年,全市消费品市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热点比较突出。全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7.43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187.26亿元,增长12.4%,餐饮业零售额为19.45亿元,增长11.3%。

城乡集市贸易稳定发展。到2003年底,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为344个,全年商品成交额175.7亿元,其中农村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4.5亿元。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增势良好。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0.18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其中,出口18.19亿美元,增长21%,比去年分别提高19.4和14.5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6.2亿美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2户,增长39.7%;协议外资2.54亿美元,增长13%;实际到位外资2.6亿美元,增长43%。

受“非典”冲击,旅游业增长减缓。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38.89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031.4万美元,增长12.1%;接待入境游客4.32万人次,下降12.3%;接待国内外游客555.52万人次,增长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3.08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是1998年以来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收入中,工商税收达26.69亿元,增长16.2%;罚没及行政性收费增长67.4%。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步较快增长。截止2003年底,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99.55亿元,增长2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85.60亿元,增长22.7%;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39.38亿元,增长23.7%。其中短期贷款为455.38亿元,增长17.3%;中长期贷款增长27.2%;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为75.94亿元,比上年增加31.46亿元。实现证券交易额为802.39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21.42亿元,比上年增长47.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8亿元,增长2.4%,寿险保费收入17.94亿元,增长61.5%。全年赔款和给付3.64亿元,增长41.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21亿元,增长29.5%,寿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42亿元,增长66.4%。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262.9亿元,增长30.8%;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国家级民营科技园快速发展,2003年民营园一期工程入园企业建成并投产92%;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暨WTA科技大市场活动。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专利试点城市工作,落实了439项专利申请资助,在2003年中国第八届专利奖获奖的15个金奖中我市荣获2项。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9所,当年招生5.04万人,较上年增加0.49万人,在校生14.93万人,增加3.01万人。中科院合肥分院及高等院校当年共招收博士生、研究生5930人,比上年增加2316人;在校博士生、研究生13880人,增加5430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1所,在校学生4.12万人。职业中学52所,在校学生5.15万人,增加1.19万人。普通中学264所,在校生32.66万人,增加1.36万人。小学1340所,在校学生40.41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7.84%,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430人,成人中小学校在校生1443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毕业生20.95万人,在校学员21.13万人。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文化强市”工程稳步推进。全年举办了“国风乐韵—2003年新年音乐会”、“合肥市第九届新春文化庙会”、“安徽?合肥首届杂技马戏节”和《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专业文艺创作成绩显著,作品《甜饼》获第十届国际摄影金奖;市图书馆、李鸿章享堂等文化设施正式对外开放。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新建71个行政村甲级广播室,全市广播覆盖率达100%。

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举办市首届农民运动会和首届市直机关运动会,推动了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果丰硕。组团参加全国第五届城运会,获得4金10银3铜;承办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金牌、奖牌、总分均获全省第一;全市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7%。全年发行中国电脑体育彩票和中国足球彩票9500万元,增长36.9%。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积极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治和监测能力明显增强,大灾之年传染病发病率为1.8‰,较上年有所下降。儿童计划免疫率市区和农村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截止200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6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2618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9万人,其中职业医师7178人,注册护士5638人。

十、人民生活、就业与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46364人,出生率10.15‰,死亡人口18551人,死亡率4.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9‰。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5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18万人,农业人口296.48万人,市区年末人口为155.87万人,非农业人口124.9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