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省统计局

2003年02月10日

2002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569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3.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552.2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243.7亿元,增长9.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623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251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

市场价格稳中略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1.3%。分类别看,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均下降0.1%,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信、居住等分别下降1.1%、1.4%、1.8%和1.7%,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分别下降2.7%和2.3%。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2%。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500.5万人,比上年增加37.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946.3万人,减少45.7万人;第二产业621.2万人,增加23.1万人;第三产业933万人,增加60.1万人。年末全省在岗职工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12.8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22.8万人,增加4.7万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结构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汽车、电子、机械、家电、能源原材料等行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三产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2.8:43.0:34.2调整为21.7:43.5:34.8。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1.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2127.4亿元,增长17.5%;实现利润84.4亿元,增长69.2%,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仍然不高,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这“三低”问题仍较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趋向市场化。粮食、油料、麻类、药材等种植面积有不同程度增加,棉花、糖料、烟叶播种面积有所减少;蔬菜生产在精细品种增加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种植面积600.2千公顷,比上年扩大6.4%;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全年粮食产量2765万吨,比上年增产265万吨,增长10.6%。其中夏粮产量757.5万吨,减产5.8%;早稻产量130万吨,减产11.7%;秋粮产量1877.5万吨,增长21.2%。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棉花产量35.3万吨,比上年减产4.6%;油料产量282.3万吨,减产5.5%;糖料产量31.4万吨,增长7%;烤烟产量3.1万吨,减产7.1%;茶叶产量4.8万吨,增长2.8%;水果产量819.3万吨,增长8.3%。

林业发展迅猛,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60.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12.7%,新封山育林面积83.7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826.7千公顷次。全年肉类总产量341万吨,比上年增长4.9%;禽蛋产量115.3万吨,增长2.3%;水产品产量162万吨,增长1.3%。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2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37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0.8万吨,下降0.6%;农村用电量51.8亿千瓦小时,增长6.9%;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3264千公顷,新增35.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56.1亿元,增长15.3%,增幅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89.7亿元,增长13.8%;集体企业55.3亿元,增长10.6%;股份制企业308.8亿元,增长18.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02.9亿元,增长22.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9.3亿元,增长21.8%。重工业增加值415.4亿元,增长20.4%;轻工业增加值240.7亿元,增长9.1%。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新产品产值率为13.3%。以汽车工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增速达39.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1.9%;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分别增长39.7%、31%和16.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能源原材料类增长较快,原煤、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分别增长14.6%、15.4%、22.4%和15.2%;日用电器类产品除空调下降8.7%外,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等产量均比上年增长。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省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0亿元;施工工程个数4.5万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2.57万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9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98.5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4659万平方米,增加670.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939.3万平方米,增加333.7万平方米。

地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开展地质勘查、科研项目89项,其中安排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费项目41项,引进外省投资勘查项目12项。完成钻探工作量10.95万米,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245平方公里,1:25万地质大调查15000平方公里,提交大中型矿产地15处,新发现和有新进展的矿产地8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18个,完成货币工作量3.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2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826.1亿元,增长22.4%;城乡集体和居民个人投资307.2亿元,增长6.2%。基本建设投资424.4亿元,增长20.9%;更新改造投资231.6亿元,增长25%;房地产开发投资146.5亿元,增长32%。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水利业投资45.5亿元,比上年增长35.6%;交通运输业及电力投资161.2亿元,增长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