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56项,其中省重点基本建设项目45项,累计完成投资144.7亿元。沪蓉高速公路合安段,连霍高速公路安徽段,皖北矿区祁东煤矿,铜陵海螺水泥二期工程,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第二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国家粮食储备库等项目顺利建成。沿江高速公路芜湖—马鞍山段,合铜黄高速公路庐江—铜陵段,蚌宁高速公路,芜湖奇瑞轿车二期项目,江淮汽车商务车项目,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园,西气东输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按期开工。 小城镇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到2002年底,全省小城镇数量2969个,其中建制镇955个,农村集镇2014个。当年全省小城镇建设总投入达90亿元,其中县城以下建制镇为57亿元,一般农村集镇为33亿元。全省小城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比率为95.25%。省政府确定的200个中心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比率达100%,镇区道路铺装率75%,总投入51亿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2年,全省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较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升级加快,消费热点比较突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28.7亿元,比上年增长7.5%。从城乡看,城市零售额599亿元,增长9.6%;县及县以下629.7亿元,增长5.6%。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07.4亿元,增长9.8%,餐饮业143.3亿元,增长9.2%,其他行业278亿元,增长0.7%。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40.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3.2%,用的商品也较快增长,其中汽车类增幅达57.8%。全年城乡集市贸易商品成交额1011.9亿元,比上年下降2%。 大中型商业企业整体效益继续改善。列入统计的40家重点零售商店全年销售收入净额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实现利润总额0.5亿元,增长16.6%;毛利率11%,下降0.2个百分点;费用率3.51%,下降0.7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稳步增长。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第一年,全省上下利用这一契机,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全年进出口稳步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4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出口总额24.5亿美元,增长7.5%;进口总额17.3亿美元,增长29.6%。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20.6亿美元,增长11.3%,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81%提高到83.9%;加工贸易出口3.9亿美元,下降9.4%。分地区看,对大洋洲、北美洲的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2.8%和16.2%,对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分别增长9%、8.5%和3.5%,对欧洲出口下降1.9%。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1.3亿美元,增长13.9%。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3%,增幅为近六年来最高。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亿美元,增长11.4%。当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38家,比上年增加78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平稳发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297份,比上年增长57.1%;新签合同金额2.1亿美元,下降9.6%;完成营业额1.1亿美元,下降15.2%。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6亿美元,增长18%;国内旅游收入202.9亿元,增长16%。接待海外游客45.9万人次,增长20.5%;接待国内游客3884万人次,增长15.5%。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继续加快。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较上年快1.7个百分点。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249.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3%。其中,铁路748.5亿吨公里,增长11.5%;公路299.6亿吨公里,增长18.6%;水运201.5亿吨公里,增长18.9%;民航0.26亿吨公里,增长25.1%。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617.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6%。其中,铁路230.6亿人公里,增长6.2%;公路371.1亿人公里,增长14.8%;水运0.7亿人公里,下降22%;民航15亿人公里,下降13.5%。 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5.4亿元,增长21%;邮政业务总量17亿元,增长5.7%。年末城市电话户数371.8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15.8万户、移动电话户数540.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5.7%、30.8%和28.8%。电话普及率21%,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年末电信数据通信用户111.2万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09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1.4亿元,增长10%,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增收较多。财政支出454.2亿元,增长13.2%,其中基建支出增长25.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47.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36.5%。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49.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2.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978.2亿元,增加154.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47.5亿元,增加34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94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25.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929.1亿元,增加233.8亿元;中长期贷款734.5亿元,增加58.7亿元。 企业上市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新股4只(A股),增发3只,配股1只,共筹集资金28.9亿元。到2002年底全省上市公司已达33家。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省保险系统保费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0.3亿元。赔款和给付15.9亿元,增长25.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9.8亿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6.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发展稳定。2002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4.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8%。有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62个,高等院校办科技活动机构6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240多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4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5.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5.5%。全省民营科技企业4542家,从业人员12.46万人,技工贸总收入207亿元。 科技经费投入增长较快。当年全省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23.9亿元,增长14%。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06项。主要科技成果有:谷物冷却机、JAC—CIMS应用示范工程、南极湖泊系统的沉积序列与环境事件研究、沉井光伏水泵系统等。当年全省安排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0项,科技攻关计划5项,科技专项计划5项,国际合作计划13项,软科学计划35项,年度重点计划33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74项,总投资2010万元。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试验室16个,省部共建实验室5个,企业技术中心15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