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合肥市统计局

2002年,我市各级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GDP千亿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12.4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5.9亿元,增长1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265元,比上年增加1008元。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结构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汽车、电子、机械、家电、化工、橡胶等行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5:49.3:40.2调整为9.7:50.1:40.2。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出台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成立工业投资控股公司,对46户工业企业进行授权经营。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乡镇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80%。公用事业单位改制取得新突破;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启动市级公共支出改革;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有新进展,科大创新成功上市,国风股份配股和国通管业上市方案获审通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新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要突破,教育、投融资、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2%。分类别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升3.6%,居住项目上升2.3%;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4.6%、1.5%、4.1%、0.5%和10.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业

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全年粮食产量161.36万吨,比上年增产21.1%。其中夏粮产量17.2万吨,减产12.5%;早稻产量5.34万吨,减产3.1%;秋粮产量144.16万吨,增长26.9%。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棉花产量1.44万吨,比上年减产1.4%;油料产量26.62万吨,减产16.4%;蔬菜产量61.72万吨,增长5.6%,糖料产量1.97万吨,增长50.8%;水果产量53.99万吨,增长25.6%。

养殖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24.71万吨,比上年增长3.4%;牛奶产量1.4万吨,减产7.3%;水产品产量10.62万吨,增长2.8%。

林业生产增长较快。当年全市造林面积6764公顷,增长2.68倍,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4164公顷,增长2.67倍,四旁植树1399万株,增长1.4%。

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得到加强。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0.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7%;农用拖拉机12.91万台,增长6.1%;农用运输车7784辆,增长8.3%;排灌动力机械26866台,增长1.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1.8万吨,增长7.8%。农村用电量2.55亿千瓦时,与上年持平。全年有效灌溉面积达21.35万公顷,增长2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200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6%;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产值446.89亿元,增长26.1%;规模以上工业中,内资企业完成产值276.25亿元,增长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为20.11亿元,增长40.5%,外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50.53亿元,增长1倍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213.14亿元,增长4.6%。全年产销率为97.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能源原材料类增长较快,发电量、成品钢材、钢、生铁等分别增长69%、50.4%、32.7%和30.1%;机械产品中挖掘机、汽车、叉车等增幅较大,分别增长60.6%、32.2%和26.8%;日用电器类产品除空调下降外,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等产量均比上年增长。

企业效益继续提高。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0.72,比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36.06亿元,同比增长26.4%;实现利税61.47亿元,增长35%;实现利润30.14亿元,增长33%,利税、利润增幅均高于同期产值增幅;企业亏损面为30%,同比减亏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4.9%。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12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5亿元,增长55.1%。施工工程个数7150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827个;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9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60万平方米,增加3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全省的14.9%。其中:基建投资完成86.98亿元,增长19.5%;技改完成投资24.45亿元,增长20.5%;房地产投资完成40.02亿元,增长56.7%;城乡集体和居民私人建房全年达17.22亿元。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2002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54亿元,同比下降5%,第二产业完成40.9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完成120.82亿元,增长21%(不含农村个体),当年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33:25.21:74.4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85个百分点。

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年列入考核的市属重点项目40个,有14个项目完成年度计划。其中国际会展中心、马鞍山南路、望江路、合白公路改建工程、农电网二期改造工程、百大合家福配送中心、国风塑业年产2.5万吨BOPP薄膜等项目已经建成。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政务文化新区建设按计划推进,区内6条主干道开工建设。全市完成市政道路总长度达42.5公里,建设里程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20条小街巷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南淝河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十五里河综合治理及巢湖清淤、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二期、合钢焦炉一期等一批重点环保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完成5个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建成合白路,开工建设合巢路、店忠路。大房郢水库移民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巢湖大堤(肥东段)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并通过验收,南淝河、丰乐河大堤改造取得实效。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