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省统计局

2002年2月20日

2001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29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4.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415.2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120.7亿元,增长10.1%。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4.1∶42.7∶33.2调整为22.9∶43.0∶34.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9518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5%。分类别看,服务项目上升4.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升4.1%,居住项目上升2.7%;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4%。

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继续推进,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骨干企业增加到183户。企业内部机制创新力度加大,经营者年薪制试点进一步扩大。国有中小企业多种形式的改制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新的增长点不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一部分行业、企业增长乏力;民间投资启动较慢;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等。

二、农业

2001年,全省农业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仍获得较好收成,主要农产品产量呈现增长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粮食产量小幅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500.3万吨,比上年增产28.2万吨,增幅为1.1%。其中,夏粮804.2万吨,比上年增长9%;早稻147.3万吨,下降3.8%;秋粮1548.8万吨,下降2%。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全面增长。全年油料产量296.9万吨,比上年增长4.1%,又创历史新高;棉花产量37万吨,增长29.8%;茶叶产量4.7万吨,增长3.5%;水果产量757.1万吨(含果园瓜等),增长18.3%;烤烟产量3.4万吨,增长9%。

林、牧、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当年全省造林面积82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40千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324.1万吨,比上年增长4%;水产品产量159.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养殖业进一步向规模经营、特色养殖方向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8.6%提高到29.5%。粮食面积继续调减,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6∶34调整为64∶36,优质品率也有所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16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0.7万吨,增长10.9%。农村用电量47.4亿千瓦小时,增长3.6%。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3229千公顷,新增31.7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50.1亿元,增长11.6%,增幅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45.5亿元,增长10.4%;集体企业55亿元,增长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1.7亿元,增长10.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5.9亿元,增长20.2%。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1年,我省积极组织实施企业间的兼并、联合,盘活存量资产,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点围绕50户重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改组、改造。全年化工、医药行业生产比上年增长9.3%和14.3%,电气、电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3%、12.9%和33.2%。新产品的开发引进成果显著,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239.3亿元,增长24.7%,新产品产值率为13.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8.6,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8%,下降0.5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798.5亿元,增长9.9%;利税总额193.5亿元,增长21.4%,其中实现利润52.6亿元,为近五年最好水平。但亏损企业亏损额仍达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4%,企业亏损面上升1.3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亿元,增长19%。施工工程个数3.75万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86万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4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09.4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3257.5万平方米,增加71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054.7万平方米,增加459.4万平方米。

地质勘查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开展各类地质勘查项目227项,完成机械岩芯钻探工作量近3万米(含油气勘查),货币工作量1.75亿元。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320平方公里,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15948平方公里,新发现矿产地19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1个,提交地质报告41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674.9亿元,增长17.1%;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287.7亿元,增长3.3%。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51.2亿元,增长9.6%;更新改造投资185.3亿元,增长21.3%;房地产开发投资111亿元,增长26.2%;其他投资27.4亿元,增长15.3%。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投资165.7亿元,增长17.9%,均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

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当年列入考核的省重点项目49个,其中港口湾水库、合徐高速公路南段、淮南矿区张集煤矿、蚌埠环保设备、芜湖彩色显示器、马鞍山注射用阿拉瑞林、江淮汽车集团中型客车底盘、一批国债粮库等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怀洪新河、巢湖污染综合治理、农村电网改造一期、黄山太阳能光伏泵、叉车集团大吨位及电瓶叉车技改、铜化集团磷铵技改、华茂公司新型棉纺成套设备示范工程等项目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