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36项。主要科技成果有:空气质量一氧化碳自动监测仪、中国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复杂化学体系中重要非线性问题的研究、江淮丘陵地区棉花节本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等。当年全省安排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26项,二期科技攻关及专项计划30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8项,软科学计划27项,年度重点计划55项。争取国家星火、火炬、成果推广计划项目75项,总投资23.2亿元。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试验室16个,省部共建实验室5个,部属实验室10个。 专利申请稳定发展,技术监督与质量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2676件,授权专利1610件。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082项,金额8.79亿元;其中流向本省的技术1874项,金额4.25亿元。年末全省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41个。 测绘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省测绘资料档案馆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各种比例尺地形图12322张,大地控制点成果3875个(含GPS点),利用档案资料268卷(盒),航空摄影底片1631张,航空航天影像数据光盘528盘。省测绘总院所属单位完成测绘服务总值1894万元。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3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73所,当年招生14.2万人,较上年增加2万人,在校生41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17个,当年招收研究生5883人,在学研究生13535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21所,在校生41.3万人。普通中学3820所,在校生428.3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90万人,初中在校生338.3万人。普通小学22328所,在校生661.2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6.4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09%;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01%和0.78%。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1万人,在校生2.6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60.7万人次。全年共扫除文盲13.6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2003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3个,文化馆100个,公共图书馆84个,博物馆39个。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124个,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545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广播电台15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3座,电视台17座。全省有线电视用户265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5.5%,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94.96%,比上年增加0.11个百分点。全年出版报纸101种,总印数80284万份;期刊(杂志)179种,总印数5060万册;图书3361种,总印数27091万册;电子、音像出版物1106种,出版数量941.6万盒。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7532个,比上年增加44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4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9个,妇幼卫生机构118个。医院、卫生院床位12.1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9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4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0.7万人,妇幼保健机构0.4万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6.1万人,护师(士)4.3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94.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9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全年我省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40枚金牌、28枚银牌和42枚铜牌。国际运动健将发展数为4人,运动健将发展数为24人,一级运动员发展数为43人;国家级裁判员发展数为19人,一级裁判员发展数为78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数为1658人。新建标准体育场地67个,其中体育馆4个,标准体育场12个;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31条。全年共举办万人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58次,参加活动人数70多万人次。残疾人运动也取得较好成绩,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得16枚金牌、9枚银牌和9枚铜牌。全年在通过销售中国体育彩票筹集的资金中,有6863万元用于体育事业发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03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4769人,省、市、县级环境监测站71个。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已在全省17个城市中建成162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761.9平方公里;在17个城市中建成了9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337.4平方公里。淮河干、支流水质有所好转,长江和新安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巢湖流域水质出现下降。合肥、芜湖、马鞍山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环保“十五”计划实施取得进展,截止2003年底,建成和在建项目累计达到88个,完成投资90.3亿元,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了年度削减任务。 生态省建设正式启动,编制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并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和省政府的联合评审。当年全省新增8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数累计已达30个。已建成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5个、县级1个。 全年全省发生火灾事故7287起,发生交通事故21791起。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15‰,比上年降低0.0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20‰,比上年上升0.0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95‰,比上年降低0.08个千分点。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410万人,常住人口616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8元,比上年增长12.4%,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人均消费性支出5064元,增长8.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2%,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27元,比上年增长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96.3元,增长8.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51.4万人。其中,职工342.2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10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80.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3.4万人,比上年增加5.9万人。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23.5万人,增加50.1万人。全年有3.91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其中2.27万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年末全省共有104.3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省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5.1万张,收养各类人员4.1万人。全省已有62.5%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0177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505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7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0.96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0.81亿元。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