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全年邮电部门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快速增长,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为141.7万户,增长18.4%,其中城市电话户数69.6万户,增长10.1%,农村电话户数37.88万户,增长2.9%;移动电话户数为164.99万户,增长37.1%。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42.38万户,比上年增长17.8%。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4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加快和消费层面的拓宽,消费品市场日渐兴旺。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9.77亿元,同比增长15.6%,比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4.8%,餐饮业增长24.3%。从城乡市场看,呈共同发展态势。全年农村市场增长14.8%,城市增长16.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增势良好。全年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35.0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呈快速增长态势。其中,进口13.19亿美元,增长10.0%;出口21.89亿美元,增长20.4%;实现贸易顺差8.7亿美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1户;协议外资2.66亿美元,增长4.7%;实际到位外资3.16亿美元,增长21.3%。 旅游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4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325万美元,增长9.7%;接待入境游客5.78万人次,增长33.8%;接待国内外游客615.5万人次,增长11.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我市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05.4亿元,同比增长24.9%,为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地方财政收入为44.93亿元,增长25.3%,其中,营业税增长29.4%;企业所得税增长2.08倍。全年财政支出56.4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科学、教育、卫生事业的支出分别增长19.9%、28.6%和24.2%。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较快。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295.96亿元,比上年增加235.70亿元,增长2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29.14亿元,增长19.2%。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210.67亿元,比上年增加217.54亿元,增长21.9%,其中农业贷款增长19.7%,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六成多。实现证券交易额为788.57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22亿元,增长50%;人寿险保费收入17.9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赔款与给付4.77亿元,增长31%。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71亿元,增长22.6%;人寿险赔付额2.06亿元,增长45%。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我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称号。全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6家、新产品22个,截止2004年底,我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1家,高新技术产品160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341亿元,增长29.8%;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对接会上参与洽谈、展示、交易的省内外参展商近800多家,投资商1000多家,企业间共签约合作项目85个,总投资85.9亿元,其中引进境内外客商资金46.8亿元,签约项目总投资和引进资金均比上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进一步推进专利实施战略,全年专利授权量668件,共资助专利申请304项,资助费用35.32万元。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6所,当年招生7.60万人,在校生20.62万人。中科院合肥分院及高等院校当年共招收博士生、硕士生5885人,比上年增加913人;在校博士生、硕士生14565人,增加2997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3所,在校学生4.72万人。职业中学49所,在校学生5.96万人。普通中学261所,在校生31.43万人。小学1178所,在校学生38.33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100.15%,小学生入学率为99.5%。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758人,成人中小学校在校生4347人。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为推进文化改革,我市在全省首次举办了反映强烈的“2004年合肥文化项目推介会”;为振兴庐剧,精心组织、演出大型庐剧《李清照》,该剧在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表演中获得多个奖项;围绕庆祝建国55周年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举办了全国大型书法展览、第三届广玉兰文化艺术节、“百万市民看合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安美集团被文化部确定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字有线电视试点工作有序进行,我市是全国有线电视试点城市之一,到2004年底,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已达83套;全年新建300个行政村甲级广播室,全市行政村广播通播率达99%,开通了面向农村的电视13频道。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市第八届运动会,参会运动员达7000多人;在首届全省体育大会我市代表团获得金牌、总分两项第一。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先后举办了合肥市44届元旦越野赛、首届“百大杯”家庭健身运动赛等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超过2000人,全市中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0%。全年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480万元,销售电脑体育彩票7500万元。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到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5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5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28万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7215人,注册护士5699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1.64人、拥有医院床位数2.9张。 十、人民生活、就业与环境保护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48153人,出生率10.92‰,比上年上升0.6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0951人,死亡率4.75‰,上升0.6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7‰,上升0.02个千分点。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444.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8.96万人,农业人口275.72万人,市区年末人口为163.52万人,非农业人口135.77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369元,比上年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0元,增长10.6%;人均消费性支出6998元,增长12.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2%。农民人均纯收入2889元,增长2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09元,增长2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5%。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7.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3平方米,比上年分别扩大1%和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