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城乡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合六、合淮阜高速公路建设及二环路改造稳步推进;芜湖路、飞龙路、铜陵路桥等路桥工程竣工;蔡田铺污水处理厂和二里河上游综合改造正式启动;环城水系中水回用基本实现全线贯通;完成了瓦埠湖蓄洪区一、二期工程和丰乐河18公里河段整治;改造小街巷106条,新增园林绿地213块;三国遗址公园建设进展较快,包公园、徽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41.5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9%,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8.59亿人公里,增长15.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交通货运量6133.68万吨,增长6.4%。其中,铁路1128.15万吨,增长15.6%;公路4363万吨,增长4.4%;水运641.26万吨,增长5.1%;民航1.27万吨,增长6.0%。完成旅客运输量7120.4万人,比上年增长5.1%。其中,铁路773.31万人,增长10.3%;公路6274万人,增长4.4%;民航73.09万人,增长20.8%。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2.64万辆,比上年增长16.9%。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5.10万辆,增长32.5%。到2005年底,全市私人轿车保有量为1.94万辆,增长30.2%。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44.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1.53亿元,增长35.9%;邮政业务收入2.76亿元,下降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为153.19万户,增长8.1%。其中城市电话户数73.59万户,增长5.7%;农村电话户数42.21万户,增长11.4%。移动电话户数为184.79万户,增长12%。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49.50万户,比上年增长16.8%。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3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87.1亿元,增长15.2%;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7.29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83.69亿元,增长15.8%;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39.99亿元,增长10.8%;其他行业零售额0.71亿元,增长1%。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食品类零售额增长58%,建筑装饰材料类零售额增长8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69%和31%,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增长1.25倍。“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海关口进出口额41.83亿美元,增长19.2%。其中出口27.94亿美元,增长27.6%;“十五”时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150.62亿美元,其中出口97.1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7%和16%。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1家;合同利用外资3.45亿美元,增长29.7%;实际利用外资4.07亿美元,增长28.7%。 旅游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5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005.81万美元,增长20.5%;接待入境游客6.62万人次,增长14.5%;接待国内外游客676.42万人次,增长9.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收入越过三个10亿元大关,达到130.88亿元,增长2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64亿元,增长28.3%。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增值税增长41.5%,营业税增长40%;企业所得税增长24.7%。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政府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提供了保证。全年财政支出为73.56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支农支出3.36亿元,增长34.7%;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2.83亿元,增长28.7%;社会保障支出5.46亿元,增长21.1%;全年用于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的支出分别为16.50亿元和5.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7%和35%。“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4%。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521.85亿元,增长17.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16.16亿元,增长20.3%。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419.87亿元,增长18.1%,其中农业贷款增长30.2%,个人消费贷款增长28.7%。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0.58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44亿元,增长5.2%;人寿险保费收入15.14亿元,比上年下降15.7%。全年赔款与给付8.15亿元,增长54.6%。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99亿元,增长10.7%;人寿险赔付额5.16亿元,增长1倍。 九、价格 城市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类消费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2.3%、1.1%和6.5%,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及制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等五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下跌0.7%、1.5%、0.5%、1.6%和4%。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1.3%和5.1%,涨幅同比分别回落1.2和10.5个百分点。燃料动力、黑色金属材料和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分别上涨8.4%、5.4%和2.4%。 十、科技和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取得新进展。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2家,高新技术产品160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456亿元,增长33.7%。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暨中国专利20年优秀成果展,参加会展的客商有1500多家,共有36个项目签约,累计总投资46.21亿元。专利实施战略进一步推进,全年专利授权量694件,比上年增加3.9%,其中发明专利322项,占全省56.8%。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6所,当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8.37万人,在校学习的本专科学生24.21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0.77万人和3.59万人。中科院合肥分院及高等院校当年共招收博士生、硕士生6495人,比上年增加610人;在学博士生、硕士生17492人,增加2927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3所,在校学生5.64万人,增加0.92万人。职业中学50所,在校学生6.34万人。普通中学267所,在校生30.90万人。小学1097所,在校学生37.61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7.63%,小学入学率为99.6%。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13万人。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活跃。成功举办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专业文艺精彩纷呈,组织创作剧本5台,组织专业剧团演出338场。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第十一届新春文化庙会、“五一”《幸福家园》和“十一”《诚信合肥?和谐家园》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长江剧院重建、城隍庙修建、李府东扩工程竣工,赖少奇艺术馆建成开馆,广电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动工兴建。农村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开展了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活动,全年新增102个行政村甲级广播室,行政村广播通播率为98.5%、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