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省统计局

2006年2月21日

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努力克服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全省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53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9.6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2234.2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亿元,增长9.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597元(折合1049.5美元),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的预定目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4779元/人。“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6∶36.4∶38.0变化为2005年的17.9∶41.6∶40.5。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涨幅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农产品生产价格下跌1.3%。

从业人员稳定增加。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669.6万人,比上年增加64.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783.3万人,减少49.8万人;第二产业783.9万人,增加49.8万人;第三产业1102.4万人,增加64.4万人。年末在岗职工314.7万人,比上年减少10.1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32.6万人,增加3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4万人,比预期目标多2.4万人。下岗人员再就业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较快增收的难度加大;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二、农业

2005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提高,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988.1千公顷,比上年扩大261.3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800千公顷,扩大40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03.1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81.3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64.9千公顷。

受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农产品有所减产。全年粮食产量2605.3万吨,比上年减产137.7万吨,下降5%,但仍保持常年偏好水平;油料产量270.7万吨,下降9.7%;棉花产量31.1万吨,下降20.7%;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当年营造林面积75.7千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382.9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80.8万吨,增长3.2%;禽蛋产量122.1万吨,增长1.7%;水产品产量177.6万吨,增长3.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983.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3%。农用拖拉机218.5万台,增长4.2%;农用运输车60.7万辆,增长2.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5.7万吨,增长2.9%。农村用电量64亿千瓦小时,增长7.7%。有效灌溉面积3330.1千公顷,新增26.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8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73.5亿元,增长22.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761.6亿元,增长21.9%。集体企业增加值34.9亿元,增长1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777.2亿元,增长2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211.5亿元,增长14.2%。重工业增加值941.9亿元,增长23.6%;轻工业增加值431.6亿元,增长21%。

全省37个工业大行业中,有34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2.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22.1亿元,增长21.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6.9%,钢及成品钢材分别增长19.1%和18.4%,十种有色金属增长30.2%,汽车增长48%,家用电冰箱、洗衣机分别增长48.7%和40.9%。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99.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实现利税468.4亿元,增长10.7%,其中利润203亿元,增长6.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7.9,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4亿元,增长24.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60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39.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815.3万平方米,增加56.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城镇投资2139.1亿元,增长32.7%;农村投资381.9亿元,增长26.4%。“十五”时期,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0亿元,年均增长23.8%。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第一产业投资34.2亿元,比上年增长85.6%;第二产业投资993亿元,增长40.4%,其中煤炭开采业投资增长67.1%,电力、热力投资增长近1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下降3.6%;第三产业投资1493.7亿元,增长25.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1.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78.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59.4亿元,增长31.2%;商品房销售额423.4亿元,增长66.2%。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全年施工项目10327个,比上年增长46%,其中新开工项目7390个,增长52.2%。共安排“861”行动计划续建、新开工项目583项,总投资规模5433.8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025.3亿元,其中省政府直接调度的2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18.8亿元。奇瑞第二发动机厂、江汽重卡、安庆电厂、庐江—铜陵高速公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宣杭铁路复线等95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