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台州市统计局

台州市统计局

2001年3月16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重大转机的有利条件下,积极贯彻落实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较好地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2000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工业生产强劲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财政收入增势良好,金融形势稳定,市场物价略有上涨,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亿元,比上年减少2%;第二产业增加值394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92亿元,增长13.1%。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3:56.7:28.0调整为13.2:58.4:28.4。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400元,比上年增长11.3%。

二、农业

2000年,全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饲养业、林业、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粮食种植面积有所下降,蔬菜、油料、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77.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2.6%,粮食与非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上年的78.0:22.0调整为73.5:26.5。蔬菜、瓜类、油料、花卉的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31.4%、67.1%、27.4%和182.8%。全年粮食总产量141.4万吨,比上年减少16.4%。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537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378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8067公顷,其中当年新封面积8754公顷。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12.09万吨,比上年增长6.1%,禽蛋产量3万吨,增长0.7%。年末生猪存栏112.03万头,增长2.3%,家禽存栏891.45万只(羽),比上年减少0.5%。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优势明显。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139.28万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海洋捕捞增长0.3%,海水养殖增长18.0%,淡水养殖增长23.3%。由于渔用柴油成本大幅上涨,渔业效益明显下滑,成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的重要原因。

农业生产条件有新的改善,综合抗灾能力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4.03千公顷,当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75千公顷。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7.5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8%。全年化肥用量(折纯)10.53万吨,比上年减少3.7%;农村用电量19.76亿千瓦时,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17.8亿元,增长22.1%。全市工业用电量达30.9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8.3%。

工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工业经济增长格局出现新变化。工业集聚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经省计经委批准建设的特色工业园区有17个,项目总投资16.32亿元。扶优扶强政策效应显现,重点企业、优势企业龙头作用明显。2000年,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有70家,实现产值221.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46.0%;全市30家省“五个一批”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09.88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占规模以上工业22.8%,实现利税总额17.37亿元,增长34.1%,占规模以上工业36.2%;140家市“131”工程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03.08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占规模以上工业42.2%,实现利税总额26.27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占规模以上工业54.7%。传统产业调整和改造初见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加快,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医化制造业产值增长25.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8.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产值增长42.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增长27.6%;全年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73.93亿元,比上年增长78.9%。全年全市有6只工业产品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24只被评为台州名牌产品。截止2000年末全市已有浙江工业名牌产品25只,台州工业名牌产品108只。

工业企业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至2000年末全市已组建股份有限公司25家,累计完成国有和城镇集体工业企业改制638家,工业企业的改制面达96.2%。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利税48.01亿元,增长23.6%,其中利润22.9亿元,增长24.7%。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92分,比上年提高11.2分。其中,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74%,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4.95%,提高0.2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55%,提高0.1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7191元/人,提高15.9%;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09次/年,比上年加快0.1次;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5%,提高0.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5.39%,提高5.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8.73%,比上年下降了0.58个百分点;亏损率为5.93%,比上年下降了0.16个百分点。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2000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市资质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98万元/人,增长22.8%;完成房屋峻工面积737.2万平方米,增长21.1%。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国有等单位投资89.47亿元,增长21.5%;集体经济投资63.11亿元,增长2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7.15亿元,增长1.2%。

在国有等单位投资额中,基本建设投资52.85亿元,比上年增长6.5%;更新改造投资12.01亿元,增长29.3%;房地产开发投资24.1亿元,增长82.2%。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交通、邮电、市政设施、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占的比重达62.7%。2000年全市国有等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新开工项目431个,比上年增加40个,全年施工项目743个,比上年增加10个;年末建成投产项目42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