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大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功举办中国(台州)网络音乐节、首届农民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启动“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台州市图书馆动工兴建,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启用,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自办广播节目10套,自办电视节目10套。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14.5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4765户,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8376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6432小时。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96%和99.01%。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43家,床位1376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1372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8817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8人。全市有卫生防疫机构20家,卫生防疫技术人员776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83家。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2.64/10万,婴儿死亡率6.60‰,其中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96‰。全年有6.35万人参加无偿献血。农村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9.6%,卫生户厕普及率70.3%。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共夺得全国比赛金牌14枚、银牌29枚、铜牌32枚,省级比赛金牌133枚、银牌109枚、铜牌114枚。成功承办第十三届省运会。开展了“迎省运”浙江省第一届“中球冠”杯公务员体能大赛、台州市幼儿基本体操选拔赛、体育嘉年华活动、台州市首届农民趣味运动会、台州市第一届中学生篮球联赛等比赛。全市已拥有体育社团264个,以协会为主体的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正在形成。 十一、能耗、环境保护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24.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工业用电量87.03亿千瓦时,增长17.0%;居民生活用电量21.7亿千瓦时,增长20.6%。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1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9.7%。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环境保护机构37个,各类工作人员401人;各级环境监测站8个,环境监测人员144人。全市地表水满足水域功能达标率为46.6%,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1.12%,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5.2%;目前已建成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28个,烟尘控制区520.1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120.5平方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5.8%。2006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有344天,比上年增加1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4.2%。 十二、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平稳增长。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64.6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91.01万人,女性人口273.6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3:100。全年共出生7.36万人,死亡3.25万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3.09‰和5.78‰,分别比上年回落0.28和0.4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1‰。总人口中市区人口150.2万人,比上年增加1.45万人。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有职业介绍机构254个,介绍就业成功人数13.68万人。全年再就业培训1.2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有74.1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参保职工65.25万人,全年共支付养老金10.39亿元。全市有42.77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05万人和17.65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9.21万人,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2622万元。年末全市有9.34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410.25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分别比上年增加2.02和21.82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52个,床位 11199张,收养各类人员6380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8844人,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5078人,全年共投入低保资金5559万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1.3%,城镇“三无”人员供养率达到96.4%。 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36元,比上年增长9.4%,增幅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68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由上年的2.6缩小到2.5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3平方米。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