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舟山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发展、平安、和谐”工作主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平安舟山”,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3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6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37.96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增加值153.68亿元,增长17.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2.5:41.4:46.1。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2460元,约4072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34475元,约4325美元。全市生产总值分行政区域看,定海区136.2亿元,增长17.4%;普陀区103.2亿元,增长17.5%;岱山县54.1亿元,增长18.3%;嵊泗县39.7亿元,增长15.8%。

全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65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210.1亿元,增长22.1%,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3.1%,海洋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7%。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1.7%。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2.6%和8.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其中水产加工品价格上涨0.7%。房屋销售价格上涨0.1%,其中商品房及其住宅价格均上涨2.7%。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0.6万个,有0.5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4%。全年帮助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1.3万人。年末从事第一产业的渔农村劳动力下降到12.6万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渔农村劳动力增加到24.3万人,占全部渔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65.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7.12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26亿元,增长3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0.82亿元,增长27.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宏观环境与资源要素制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突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城乡低收入家庭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很重。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渔业总产值84.1亿元,增长7.2%;农业总产值6.2亿元,增长5.5%;牧业总产值2.7亿元,增长0.8%。

年末全市耕地面积24.74万亩,比上年末减少1.4%。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02万亩,下降4.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3万亩,下降7.7%。全年粮食产量5.2万吨,增长0.3%。全年有8个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4万亩。

全年肉类总产量2.0万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猪肉产量1.6万吨,增长2.2 %。禽蛋产量8826吨,增长6.0%。全年猪饲养量34.18万头,增长3.0%。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25.26万吨,比上年增长0.9%,其中地方渔业产量121.43万吨,增长1.5%。年末有远洋渔船280艘,全年远洋渔业产量15.06万吨,比上年下降3.0%。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6.8万亩,下降5.0%,水产品养殖产量12.84万吨,增长3.7%。全年新增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5个,有6个养殖水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年末有机动渔船9107艘,比上年末增加4艘;渔船总吨位83.85万吨,增加3.43万吨;总功率141.50万千瓦,增加4.51万千瓦。

三、工业、盐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总产值505.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0.39亿元,增长27.1%。全市临港工业总产值335.5亿元,增长30.4%,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66.4%。分行业看,水产加工业产值150.29亿元,增长14.7%;船舶修造业产值106.98亿元,增长84.1%;机械制造业产值54.83亿元,增长29.5%;化纤制造业产值15.09亿元,增长23.9%;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19.35亿元,增长9.9%。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217.34分,比上年提高31.38分。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0.0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利润总额11.9亿元,增长72.4%。亏损企业亏损额6221万元,比上年减亏7493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为0.2336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7.07%。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7.77亿千瓦时,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来水用量1097万吨。

全社会用电量21.0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工业用电12.89亿千瓦时,增长12.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69亿千瓦时,增长17.5%。

全市盐田生产面积4万亩,比上年下降10.1%。全年生产原盐18.80万吨,下降18.8%;原盐销售29.22万吨,增长19.0%。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4.8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96家,全年建筑业总产值47.69亿元,增长15.1%。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9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限额以上项目投资额210.17亿元,增长37.1%。全年计划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在建项目402个,平均建设规模从上年的1.8亿元扩大到2.1亿元。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0.7亿元,增长36.3%。

在全社会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97亿元,增长1.9倍;第二产业投资58.21亿元,增长39.2%,其中工业投资57.83亿元,增长40.1%;第三产业投资158.81亿元,增长33.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104.16亿元,增长46.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商品房竣工面积109.42万平方米,增长0.2%。商品房销售面积91.8万平方米,增长4.6%。商品房空置面积20.34平方米,增长1.4倍。

全年全市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1个,其中续建项目32个,新建项目29个。全年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79.82亿元。大陆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建设本年完成投资25.6亿元,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本年完成投资10.5亿元。

五、交通、港口和邮电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6.78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全年水、陆货运量8306万吨,水、陆货运周转量680.7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4.0%和34.2%;水、陆客运量10342万人,水、陆旅客周转量18.54亿人公里,分别增长20.5%和5.8%。民航客运量32.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8.8%;民用航空货邮运量1573吨,下降16.4%。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3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24万辆,分别增长25.8%和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