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7 衢州市统计局

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88%和99.97%,其中女生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91%和99.97%;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1.3%,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44.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4.9%。

全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4.61%,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07%,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21%,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7.76%。

全市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家,其中当年新增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2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9个。全年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专利申请受理487项,专利申请授权215项。全年经认定登记的技术转让合同53项,成交金额1571万元。

年末拥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59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5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0960台(件),其中:贸易结算用计量器具4162件,安全防护用计量器具6621件。全年检验特种设备5140台(件),其中:电梯753台,压力容器1611台。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7个,面积10492平方米,藏书量77.1万册;博物馆3个,面积18350平方米。年末全市有县以上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16%。全市有电视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34.7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100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53%。全市年放映电影5869场,观众人次96.16万人,票房收入262.8万元。全市日均发行《衢州日报》5.14万份,《衢州晚报》5.32万份。全市共有综合档案馆7个,面积15712平方米。全市馆藏档案全宗979个,共计47.29万卷、35146件。全年查阅档案4789人次,31955卷(件)次。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1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5个。实有各类病床床位620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732张。卫生技术人员7253人,其中:执业医师2983人,执业助理医师569人,注册护士2058人。全市共有疾病控制中心6个,卫生技术人员179人。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392.42/十万,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6.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8.56%。全市有妇幼保健院(所、站)6   所,卫生技术人员390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14个,卫生技术人员187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5.0%。

全年举办市、县运动会83次,参加人次8.69万人。在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全市共获金牌20枚、银牌37枚、铜牌26枚。当年新增健身路径145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246.6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28.27万人,女性人口118.4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0%和48.0%。全年出生人口2.69万人,出生率为10.92‰;死亡人口1.63万人,死亡率为6.64‰;全年净增人口1.05万,自然增长率为4.28‰。

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1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59元,比上年增长10.5%。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市区为31.2%,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农村为40.4%,下降0.9个百分点。市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4.5平方米。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7.54万人,比上年增加1.73万人,参保职工21.9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5.0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3.09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的职工分别为11.02和8.85万人;年末享受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923人。

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89个,拥有床位7787张,年末在院人数5158人。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85.5%,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5.2%。年末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4750人和4.30万人,全年投入保障资金6388万元,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中应保尽保的目标。

十二、资源与环境

资源消耗率有所降低。2006年,全市万元GDP耗电1779千瓦时,比上年降低1.39%;耗水43.7吨(建设局口径),下降14.1%。

“811”环境污染整治取得重大成果。全年共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66580万元,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整治关停“五小”企业260家,其中沈家化工园区关停化工企业33家,12家氨氮重点整治企业基本达标排放。全市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3.5%和3.35%。全市关停淘汰21条水泥机立窑和45家粘土砖瓦窑,关闭200多座(个)石煤烧石灰窑和石灰棚,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规模畜禽养殖和网箱养殖全部关停,造纸、磷排放企业整治基本到位。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1%、94%、98%。全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 %;噪声达标区44.3平方公里;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环境空气质量100%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区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衢江出境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城市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危险固体废弃物管理得到有效规范和加强,全市未发生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生态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级验收,全市及所辖6个县(市、区)均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市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如期圆满完成。生态建设“六个一批”工程成效明显。开化县杨林镇、常山县球川镇、常山县白石镇、衢江区灰坪乡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乡)称号。全市累计有32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20家企业获得省级“绿色企业”称号;累计建成省级绿色社区15个、绿色饭店9家、绿色家庭45家、绿色学校42家、绿色医院2家;累计建成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5个;累计建成“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20个、创建“保护母亲河号”19个;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140万亩,获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累计有140余个,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0.1平方公里。

十三、城市建设

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88.08平方公里(不含镇),城区人口63.59万人,全年新增道路面积215万平方米。全市城区公交营运车辆746台;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8759万人次;年末有出租汽车730辆。全市日供水能力135.2万立方米,全年供水量16790万立方米。全市使用燃气居民家庭用户25.82万户,其中:液化气用户22.93万户,人工煤气用户1.66万户,天然气用户1.24万户。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3座,日处理污水9.62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为50.2%。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9.69%。全年新增公园绿地面积4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2.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