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7 金华市统计局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85项市级以上重点项目中已建成或基本建成25项,完成投资122.9亿元。其中省重点建设项目49个,完成投资52.62亿元。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达155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32个。化学纤维、橡胶、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金融等重点行业投资有大幅增长。浙能兰溪电厂、金华燃机电厂扩建工程、诸永高速公路等21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

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5.46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商品房新开工面积553.96万平方米,竣工265.5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19.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85.43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03.17亿元,增长14.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0.72亿元,增长14.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7.27亿元,增长13.5%;餐饮业零售额27.68亿元,增长26%;其它行业零售额8.94亿元,增长13.5%。

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煤炭及制品类比上年增长153.1%,电子出版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03.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67.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7%,家具类增长23.8%,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增长20.2%,金银珠宝类增长24.5%。

交易市场日趋成熟。全市商品交易市场384个,总成交额775.62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38个,成交额69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初显成效。2004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6.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3%。其中进口总额3.27亿美元,增长58.3%;出口总额33.48亿美元,增长44.1%。生产企业(地产品)出口比重59.9%,比上年提高7.3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增长45.2%。

外贸经营主体快速增加。全年新增外贸出口主体692家,全市累计各类经营主体(不包括“三资”企业)达1843家。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25家,新增合同外资额56352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42983万美元,增长67%。

外经合作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外经营业额2003万美元,增长22.4%。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2个,对境外投资额639.7万美元,分别增长40%和10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着力构筑浙中城市群“八高八快十二联”为主骨架的交通网。2004年全市交通建设投资达40.8亿元,其中:高速网络工程投资11.3亿元,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0.4公里;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干线畅通工程投资18.1亿元,新建改建二级以上公路里程561.5公里;公路绿色通道工程投资0.5亿元,完成绿色通道648.36公里;乡村康庄工程投资7.9亿元,完成路基改造1145.1公里,路面硬化1322.5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545.95公里(含乡村康庄公路1648.7公里)。拥有机动车69.92万辆,比上年增长18.1%,其中汽车17.08万辆,增长17.8%。年内公路旅客周转量457238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521559万吨公里。航空出港客运量19.03万人次,货运量3797.8吨。

邮电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98亿元。当年新增电话用户34.87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增至178.3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4.3%。其中住宅电话97.52万户,增长3.5%;公用电话18.75万户。主线普及率达39.5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39.7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4%。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25.66万户。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22.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4.36亿元,增长42.4%。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98.85万人次,增长40.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4.15亿元,增长41.4%;接待入境游客23.46万人次,增长56.2%,旅游创汇1.23亿美元,增长59.8%。全市共有旅行社53家;旅游饭店101家。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200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37.16亿元,比年初增加191.55亿元,增长16.7%。企业存款余额423.51亿元,增长16.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2.86亿元,增长14.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71.33亿元,比年初增加183.33亿元,增长20.6%。其中短期贷款639.97亿元,增长11.8%;中长期贷款345.42亿元,增长27.9%。存贷比例为80.1%。

商业保险业务进一步拓展。全市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95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9.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4%和10.0%。全年支付各类赔偿及给付7.5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4.45亿元;寿险赔款1.09亿元,寿险期满给付2.00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以巩固普及十五年教育和实施“高标准、高质量”义务教育为目标,走教育强市之路。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084所,在校学生72.73万人。其中小学735所,在校学生33.6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210所,在校学生17.65万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9%。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有高中65所,在校生8.55万人;职业高中46所,在校生7.17万人;普通中专7所,在校生1.3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90.9%。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4所,在校生36409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5009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幼儿园1972所,在园幼儿13.2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1031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4.6%,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6.8%。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已批办的民办教育机构达2501所。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市技术创新“52145”工程年度加压目标圆满完成,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826项,其中国家级47项,省级226项。全市14项科技成果评为200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73项评为市科学技术奖。新培育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8家;新组建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9家,其中省级6家。成功举办第五届工科会,科技合作又上新台阶。加强专利管理,专利申请、授权,专利技术实施和保护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我市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年末各类人才总数25万人,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2.8万人)。

气象事业取得新进展。新一代天气雷达完成天线吊装,雷达数据处理中心大楼全面竣工,全市中尺度自动监测网二期工程建设和台站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首次实施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气象条件预测预警业务及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的研究工作。全年一般降水预报准确率78.9%,重要天气预报准确率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