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金华市统计局

金华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三化”战略,扎实推进“平安金华”建设,全市经济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经济增长继续加快。据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978.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增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51.16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362.22亿元,增长17.3%。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19.5%,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3.2%,房地产业增长12.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703元,增长15.9%。经济运行态势是1996年以来最好的一年,总体也好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个百分点(各类价格指数详见附表1)。

就业人数平稳增加。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67家。全年净增就业岗位6.5万个,失业人员再就业2021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1:55.9:37.0变化为6.7:56.3:37.0,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之投资、进出口的依存度有所提高,消费的依存度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对地区生产总值的依存度分别为52.8%、28.0%、31.1%,与上年相比,投资、进出口的依存度分别上升1.2、4.9个百分点,消费的依存度下降1.9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仍比较突出;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电力等能源瓶颈仍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仍有待加强等。

二、农业

2004年全市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4.8%。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央一号文件促进粮食生产出现转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回升。全市总播种面积257.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149.44千公顷,总产量为85.3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16.7%;棉花播种面积3.77千公顷,产量为0.51万吨,分别增长32.3%和31.9%;果用瓜种植面积7.84千公顷,产量为18.56万吨,分别增长16.7%和21.0%。油料播种面积为19.43千公顷,产量为3.3万吨,面积下降9.1%,产量持平;蔬菜播种面积为45.49千公顷,下降6.0%;药材播种面积6.23千公顷,下降2.4%;花卉苗木种植面积9.87千公顷,下降16.3%。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为72.0%。其它各种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生态林业建设平稳推进。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5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49千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14.36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3.9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61.3%。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7.81万吨,比上年增长9.9%,其中猪肉14.12万吨,增长10.1%。牛奶产量10.72万吨,增长12.4%。全年生猪出栏186.35万头,增长2.0%;家禽出栏2242.81万只,增长12.1%。全年水产品产量  4.94万吨,增长4.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7.19 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5.01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9.9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9.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95万吨,增长4.8%;农村用电量23.28亿千瓦小时,增长7.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7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8.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15.68亿元,销售产值985.43亿元,分别增长29.5%、2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货值333.80亿元,增长32.9%。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9%提高到33.9%。

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大,科技活动经费与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分别增长85.2%与158.0%,设备购置费增长133.9%。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56.2亿元,增长30.3%,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5.5%上升为5.54%;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3)。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180.47分,比上年提高1.18分。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87.93亿元,增长20.6%,其中利润47.85亿元,增长18.7%。“三资”企业效益增势强劲,利税增长32.7%;私营企业稳步提高,利税增长24.1%;集体企业小幅增长,利税增长6.5%;国有企业略有回落,利税下降9.1%。多数行业效益快速增长,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化工、纺织、服装鞋帽六大行业实现利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59.6%。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建筑施工面积5754.57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2307.1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1.0%和19.1%。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5.85亿元,增长3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6.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增速回落14.9个百分。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13.21亿元,增长28.5%,回落15.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年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247.76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占限额以上投资的60%。在全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5.46亿元,增长48.9%;投资项目(单位)投资297.75亿元,增长22%。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第三产业投资较快增长,比重有所增加。在限额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8亿元,比重由上年0.6%下降为0.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3.07亿元,比重由42.3%下降为39.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8.86亿元,比重由57.1%上升为60.2%。工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全年工业投资达143.64亿元,增长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