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7 绍兴市统计局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07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862所,在园幼儿13.06万人;小学531所,在校学生32.01万人;普通中学193所,在校学生27.33万人,其中普通高中43所,在校学生10.2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2所,在校学生6.98万人;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4.41万人。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8%,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全市义务教育段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提高到100%,初中升高中比率为97.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0%。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普通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为92.3%和80.6%,比全省平均分别高出8.8和8.1个百分点。教育投入稳步增加,全市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国家级规格的公祭大禹陵活动、中国纺博会,成功承办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成功申办2010年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27个项目入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量168.24万册;国家级文保单位16个,文物藏品实际数量8.39万件;群艺馆、文化馆6个;文化站117个;电影放映单位74个。已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电台全年播出49367小时,电视台全年播出45107小时;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26.66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21.9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68.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400家,其中医院39家、卫生院292家;卫生机构床位数13630张,其中医院9912张,卫生院2683张;卫生技术人员18460人,其中医生8827人,注册护士5690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3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0人。居民健康水平有新的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20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1.67/10万,婴儿死亡率5.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69%。。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新创建了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撤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5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推进,全市有324.7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3.8%,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0%。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饮用水质和卫生厕所水平不断提高。到2007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为93.5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83.72%;饮用水卫生监测合格率保持100%,我市被列为卫生部饮用水监测试点城市。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我市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群体活动,举办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绍兴市第二届体育节;第一次组队参加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共有6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7个项目的比赛,取得了一金二铜,列全省第三。共有10个镇创建省级体育强镇,2个街道9个社区创建省级先进街道(社区)。体彩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完成销售额达2.6亿元,居全省第4位。全市新建体育场馆2个,游泳池1个,年末体育场馆和游泳池分别为60个和24个。

十一、环境和安全生产

生态文明市建设顺利推进。2007年,我市已被建设部列入11个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并作为2007年联合国人居奖申报候选城市由建设部报联合国人居署。2007年,全市又有7个乡镇通过了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创建预验收,23个乡镇成为省级生态乡镇,有6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企业”,有2家企业被推荐为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34家企业被评为绍兴市环境友好企业。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达到87.1%,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7.8%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8.9%。全市污水处理厂4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达102.5万吨/日,污水管长度达1194公里。全市建成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报国家口径)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954公顷,烟尘控制区面积543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72平方公里。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1%。

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重视。2007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2797起,同比下降21.6%;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5.8%和15.6%,连续第四年实现各类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个“零增长”目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38人,比上年下降17.4%。各类刑事案件总数下降2.5%,信访总量下降8.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市公安人口年报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6.2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9.92万人,女性人口216.3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4%和49.6%;全市非农业人口136.32万人,占总人口的31.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暂住人口(暂住一个月以上)114.80万人,比上年增长56.0%。据市人口计生委统计,200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67%。、死亡率6.75%。,人口自然增长率0.9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有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财政用于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的支出增幅分别达65.9%、33.8%、31.5%、29.5%、35.0%、29.8%。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71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730元,比上年增长12.9%,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907元,比上年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158元,比上年增长13.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5.3%和38.2%,分别比上年下降0.3和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8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63.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按城镇口径统计,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68万人(含机关、事业),比上年增加10.3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70万人,比上年增加13.6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2.92万人,比上年增加7.66万人;企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1.81万人,比上年增加47.0万人;女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1.57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包括被征地农民)达到88.68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7890人,其中城镇8303人,农村39587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7372万元,其中城镇2254万元,农村5118万元。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78个,床位14504张,在院人数5983人。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99.9%,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100%。全年优待优抚对象6595户,优待总金额5731万元。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552个,农村(社区)老年活动室3043个,老年协会2743个。发行福利彩票3.95亿元,比上年增长77.9%;全市240家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