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7 嘉兴市统计局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3个,艺术表演场所9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7个,文化站74个,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藏书量199.0万册。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87家,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全市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到100%,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0%,数字电视已进入百姓人家。

广播影视文艺创作再上新台阶,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05年,全市积极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努力创建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又创新绩。成功举办2005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江南丝竹湖畔音乐会、“秋之歌”江南风情合唱音乐会、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及2005中国·嘉兴国际漫画展等一系列活动,参加人数近30万人次。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有50多篇小说在全国性文学刊物上发表。获省级以上荣誉的各类文艺作品近70余件。其中,获国家级金奖一件;获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等奖一件。市区已组建了业余合唱团160多个,完成176场广场文艺演出;放映广场电影425场次。继续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了《马家浜博物馆设计方案》等多项规划;完成了国家级南湖烟雨楼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的修缮工作。

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2005年,我市在浙江省青少年运动会上共获得金牌46.5枚,银牌57枚,铜牌70枚,以总分2221分的总成绩列全省第五位。以全民健身宣传为契机,倡导科学锻炼,不断将全民健身活动引向深入。全市全年共组织举办综合性健身活动达45次,参加人数约28万人次。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抗击霍乱取得阶段性胜利。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46个,卫生技术人员14280人,其中医生6054人,注册护士4607人,医疗床位11165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1.81名,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3.34张,基本满足了全市人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防病治病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扩大,全年门急诊病人1504.92万人次,住院29.1万人次,2005年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市已累计建成9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无偿献血31680人次,献血量953.5万毫升;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100%。

全市乡(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达100%,乡镇初保达标率为100%。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93.2%,全市农村农户改厕率达90.1%。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05年,全年道路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5.84亿元,新增道路面积173.2万平方米,中环东路延伸段、新气象路延伸段、三塔路等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市区新增绿地面积约432.7公顷,市区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建设取得新进展,梅湾街西区、月河历史街区、芦席汇街区沿河民居修缮工程已基本完成。集中开展了公园绿地大整治、市政设施大整修、环境卫生大治理、沿街沿路大美化行动,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乡村康庄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积极探索并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推行了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环境面貌继续改观。全市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声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得到加强。2005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面积分别达到206.4平方公里和142.0平方公里,大气中可吸入性颗粒物得到了有效控制。水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强化,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已达63万吨/日,新增11万吨/日。污水入网建设进度加快,全市污水入网量已达42万吨/日,比上年增长7万吨/日。市河整治和城市绿化继续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量已达11万吨/日,市区管网覆盖率达到70%,收集率达到60%。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2005年末,全市人口出生率7.03‰,死亡率7.15‰,自然增长率-0.12‰。全年迁入人口3.66万人,迁出人口3.32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率1.0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334.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0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绩明显。各级政府深入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继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网络。2005年末,全市共有职业介绍机构106家,全年举办各类劳动力招聘活动330次,提供就业岗位25.4万个;同时,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25期,培训结业人数达1.91万人,有68.7%的人实现了就业。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与上年持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89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比上年增长14.0%,“十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均达11%以上。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在40%以内,城镇为36.0%,农村为37.5%。年末城镇居民家庭住房人均建筑面积31.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建筑面积61.50平方米。同时,仍有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社会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城镇职工99.8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73.69万人,离退休人员19.30万人。全年共发放养老金19.55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7.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有0.8万人。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成效明显。2005年末,有福利院6个,床位393张;老年公寓4所,床位455张;社会办敬老院83所,床位5404张,比上年增加470张;年末在院人数4479人,比上年增加305人。城乡居民家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分别为8116人和30369人,分别比上年下降0.1%和4.3%。保障资金总额3694.3万元,比上年增长7.1%。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2004年基数为经济普查核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