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7 宁波市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旅游、会展

消费品市场持续走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781.5亿元,增长17.1%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市场增长16.4%,农村增长15.6%,保持了同步增长。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97个,实现成交额1115.7亿元,增长21.9%。连锁经营高速增长,规模以上零售、餐饮业连锁总店达28个,门店为899个,实现销售额88.7亿元,门店的数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8.4%和18.7%。

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3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接待国内游客2685万人次,增长14.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6亿元,增长1.5%。接待入境游客54.2万人次,增长23.6%;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4亿美元,增长35.6%。

会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148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举办展会80余个,增长71%;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33%;标准摊位1000个以上的展会18个,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显现,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成交额就达9.1亿美元;在第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共签约项目172个,协议利用外资31.2亿美元。

六、外贸、外资、外经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口岸进出口总额8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为422.1亿美元,增长26.0%,其中出口287.7亿美元,增长29.4%;进口134.4亿美元,增长19.4%。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1.3%和41%,高出平均水平1.9和11.6个百分点;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8.8%和16.5%。

利用外资结构优化。新批合同外资4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3亿美元,均比上年增长5.2%。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速度加快,全市新批项目201个,合同外资10.5亿美元,增长59.9%;实到外资4.1亿美元,增长29.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16%、147%和15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 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3%。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08家,增加11家;项目总投资5901.6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5074.6万美元,分别增长31.5%和47.3%。

七、港口、交通、信息

港口发展保持强劲态势。全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1亿吨和706.8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15.2%、35.7%,继续保持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全年新开辟集装箱航线28条,其中远洋干线19条,宁波港域集装箱航线达到163条,最高月航班数已达到728班,实现了集装箱航线“全球通”。外贸货物吞吐量1.5亿吨,增长15%。国际远洋干线吞吐量占全部集装箱吞吐量的90%,提高了3个百分点。

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全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全市公路里程达到8900公里。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全社会旅客运输量达到2.9亿人,旅客周转量106亿人公里,其中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97.3万人,增长17.4%,铁路发送量745.1万人,增长28.7%;全社会货运2亿多吨,增长17.3%,货物周转量941.6亿吨,增长26.4%,其中水运货运量为7349.3万吨,增长30.8%,货物周转量869.7亿吨,增长27.8%;公路货运量1.2亿吨,增长11.9%;公路货物周转量71.9亿吨公里,增长11.5%。宁波机场货物吞吐量达到5.3万吨,增长23.6%。

信息建设日益完善。完成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为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45.0万户,增长1.7%;移动电话用户581.2万户,增长24.4%。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6亿元,增长20.1%。

八、金融、证券、保险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47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73.5亿元,增长20.6%;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92.5亿元,增长19.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910亿元,增长26.6%。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27.5亿元,增长25.9%。贷款增长前三位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67.5%、42.1%和31.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430.9亿元,比年初增加116.1亿元,同比多增101.6亿元,增长33.2%,其中住房贷款增加46亿元,同比多增20.8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0.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8%,比年初下降0.87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双降。

证券市场创历史新高。全市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3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6%。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2408.9亿元,增长199.3%;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52.6亿元,增长258.9%;指定与托管证券市值为230.1亿元,增长153.9%;证券投资者队伍进一步扩大,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43万户(其中B股1.6万户),与年初相比增加2万多户,增长5%。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3亿元,增长22.2%,寿险保费收入26.6亿元,增长9%。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和给付20.2亿元,增长18.5%。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共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220余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达10413件,比上年增长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0件,达1115件,增长85.5%,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比重达10.7%;获国家专利授权6056件,增长51.9%。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全市已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172件,中国驰名商标35件,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344所,在校学生120.1万人。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为81.4%,居全省前列;在甬高校数达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2.1万人,增长9%;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4%,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新增各类人才4.7万余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60人,硕士1600人,高级职称300余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1479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3人,硕士76人,高级职称205人。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53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万人,高级职称1.9万人,博士、博士后820人,硕士6800人,各类专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1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16人),人才规模、素质和结构有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