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宁波市统计局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宁波”,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2.4%,其中工业增加值1421.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40%,达40.1%,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7.5%,提高了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5128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6568美元)。

财政收支稳健增长。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7.4亿元,增长21.2%,均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2.7亿元,增长10.5%。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各项重点支出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教育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分别增长33.6%、18.3%、22.8%、34.7%和16.2%。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2.9万个,累计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754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余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9万余人。全年用于促进再就业资金支出达3.9亿元,其中发放社保补贴和用工补助2.8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1%,已连续四年下降,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扬。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2%,涨幅下降4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100.3亿元,增长4.4%;林业6.0亿元,增长15.5%;畜牧业33.1亿元,增长6.6%;渔业79.9亿元,增长2.3%;农林牧渔服务业2.9亿元,增长6.9%。各业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54.9%。粮食产量增长2.7%,其中谷物产量增长3.2%。

新农村建设初显成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全市共投入资金32.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5.9亿元;经考核验收,全市有61个村达到省、市级示范村标准,近400个村完成了环境整治任务;四年累计创建示范村136个,完成整治村1100余个。“联镇带村”、“村企结对”成效显著,2883家企业与1823个行政村结对,到位资金1.1亿元,结对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8.7%。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98家,销售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45家。农村乡镇现代流通网实现全覆盖,全市91个乡镇已创建连锁超市175个、农村放心店2858个,覆盖率达100%。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全年完成37万名农民饮用水改造,整治河道300公里。全面完成了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任务,全市除纳入高山移民、城镇建设或园区建设规划的村外,其余都建成了四级硬化通村公路。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75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74.3亿元,增长23.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449.5亿元,增长23%;股份制企业906.5亿元 ,增长23.4%;私营企业1734.5 亿元,增长19.3%;外商投资企业1096.1亿元,增长28.9%;港澳台投资企业1114.6亿元,增长22.9%。轻工业总产值2069.1亿元,增长15.4%;重工业3905.2亿元,增长28.1%,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1.71变化为1∶1.8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2%。实现新产品产值737.7 亿元,产值率达12.3%。分行业看,产值前十位的行业共完成产值4181.2亿元,增长26.2%。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实现利润 304.3亿元,实现利税503.3亿元,分别增长16%和14.7%。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08.84分,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利润增幅在10%以上。

临港工业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实现产值1829.1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30.6%,实现利税167.2亿元,增长36.8%,占利税总额的33.2%。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47.3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为6.8%。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231.7万平方米,增长1.4%;竣工面积3377.6万平方米,下降12.8%。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6万元/人,提高了3.5%。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总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限额以上投资完成1450.1亿元,增长11.3%。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66.3亿元,增长27.1%;全社会设备工器具投资为395.3亿元,增长8.9%。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增速上升11.1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235.3万平方米,增长33.2%;土地开发面积260.1万平方米,下降3.1%;竣工房屋面积682.2万平方米,增长9.2%,其中住宅523.3万平方米,增长8.7%;商品房销售面积601.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08.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9.1%和21.7%。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环境与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6.4亿元。新建、扩建城市道路81公里。加大内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道12条,疏浚河道14条,生态治理河道4条,内河保洁率达90%。中心城区供水量达到3.8亿吨,日平均供水量105万吨,比上年增长4.7%。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新辟线路12条,优化线路58条,延时线路12条。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5.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70%。市区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800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93.3%,全市生活垃圾收集的范围已覆盖到各镇(乡)、村。全年新增园林绿地约48公顷,其中市区约32公顷。市区建成经济适用房3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