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和谐”的总要求,围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引领“和谐创业”,打造“平安杭州”,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40.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41.9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44.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13.3%和16.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0∶50.9∶44.1调整为4.5∶50.6∶44.9。全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51871元,增长13 %,按国家公布的2006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6505美元。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4.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6%上升到52.5%。 财政收入。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2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7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市场价格。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涨幅低于上年0.5个百分点。其中居住类上涨4.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8%,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3%、1.2%;交通和通讯类持平;衣着类下降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1%,分别比上年回落0.4、0.8个百分点。 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7.53万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3.71%下降为3.46%。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达666.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8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14.17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356.53万人,非农业人口309.7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71 ‰,死亡率为5.86‰,自然增长率为2.84‰。 人民生活。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7元,比上年增长1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3%,比上年降低1.5个百分点。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0.9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7平方米。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15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74元,均增长11.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66.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6平方米。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555.2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6%。 社会保障。2006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3.34万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208.8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45.7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8.5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32.0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25.76万人、27.40万人、20.79万人和21.0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06所,床位15914张,收养人员9071人。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447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63810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0.13%和98.7%。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和实施“五纵六路”道路综合整治,建设德胜快速路。江东大桥、庆春路过江隧道、杭浦高速公路杭州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年改善背街小巷1055条,累计达1560条、长360千米,受益单位1.12万家,受益群众135万人。 公用事业。全年新增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329.55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及以上线路625.9千米。全市用电量达到365.9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0.73亿千瓦小时,增长16.1%,杭州电网拉限电条数由上年的1.71万条减少到80条。全市城市总供水量7.49亿立方米。年末市区居民家庭管道煤气用户为29.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14万户,营运公共汽车(含中巴)4881辆,增长8.0%,营运公交线路达427条,增加16条。 环境。2006年全市关停污染企业103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较上年下降2.1%、6.2%,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综合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4%和92%。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上年的72.27%提高到77%。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达50%。杭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9天,优良比例达81.9%。全年扩绿地面积468公顷。至年末,市区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45.1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5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3%、13.3%。 安全生产。2006年, 全市工矿企业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等各类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26%、10.1%、26%和24%。全市万人刑事案件发生数较上年下降了2.9%。 四、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4.97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种植业产值125.20亿元,增长10.2%;林业产值26.85亿元,增长15.2%;牧业产值47.73亿元,下降3.8%;渔业产值29.59亿元,增长9.3%。 全年粮食总产量107.07万吨,比上年增长3.4%;水产品产量16.37万吨,增长10.7%;水果产量63.76万吨,增长21.3%;蚕茧产量1.84万吨,增长12.9%。 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年的62.8%提高到64%。 茶叶、花卉苗木、水产品、节粮型畜禽、蔬菜和竹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4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水果、干果、蚕桑、药材和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合计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73.9%,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57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占全市GDP比重为45.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39.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实现销售产值6729.47亿元,增长25.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实现新产品产值590.14亿元,增长39.5%。高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165.32亿元,增长45.6%。资源消耗有所减少,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2%,低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增幅0.4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