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扬州市统计局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2.7亿元,比年初增加109.8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04.7亿元,比年初增加8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13.3亿元,比年初增加68.2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27.1亿元,增长14%。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全市1034家县属以上工业、商贸流通企业中,完成改制1003家,改制面达97%。市直105家工业、商贸和公共服务型企业改革正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减轻农民负担监管的长效机制。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率达13.9%。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320家。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宝胜科创、江苏琼花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完成。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

民营经济

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彰显活力。全市新增私营企业8461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11万户,分别增长38.3%和20.7%。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20亿元,增长17.5%,增速高出GDP2.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6.4%。

开放型经济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对外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71项,比上年增加38项;协议注册外资24.3亿美元,增长48.3%,项目平均规模由2004年的493万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656万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老口径12.5亿美元,增长54.3%,新口径5.3亿美元。外经营业额1.04亿美元,增长22%。

“十五”期间我市累计协议注册外资金额56.7亿美元,比“九五”增加5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92.4%;“十五”期间我市累计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9亿美元,比“九五”增加25.5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79.8%。

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出口19.05亿美元,增长41.0%。“十五”期间出口持续增长,五年平均增速为25.8%,比“九五”年均增速高13.4个百分点。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高新产业发展加快。“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全市重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85项,落实53项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培育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7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1个。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38项。全市工业企业新批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江都、仪征、邗江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刘秀梵、程顺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育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完成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了市三中、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扩建工程,扬中西部校区开工建设,扬子津科教园区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9%,高考录取率7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

文化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艺术活动积极开展。成功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举办了首届“扬州市民日”、市第五届少儿艺术节等活动。新建成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暨扬州博物馆。实施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古迹的解读工程,吴道台宅第基本修复开放,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始启动,市档案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9%,数字电视实现试开通。

卫生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速推进,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88.6%,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重点医院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体育

群众健身深入开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建成市区新体育馆。成功承办了全国十运会艺术体操、男子举重和男子足球比赛。第十届运动会我市共有63名运动员参加了21个大项目的比赛,共获得9.75枚金牌、4枚银牌、7.5枚铜牌和788.75分的成绩,金牌贡献率列全省第3位。

就业与社会保障

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年采集就业岗位7.5万个,推荐就业3.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全年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5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力度加大,参保人数达51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平稳运行,参保人数达31.2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9万人。城乡6.3万人纳入低保,农村1.6万名五保对象得到妥善供养。

社会福利和救济

社会救助积极开展,慈善事业得到发展。全年“慈济医院”和“慈济窗口”为3.4万人次减免、报销医药费208万元。市区1800多户低收入和“双困”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解决,农村三年草危房改造和扶贫建房任务全面完成。新一轮帮扶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工作全面展开。残疾人事业得到加强。

四、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

城乡建设

城乡面貌再现新变化。市区完成城市建设投入65亿元,拓宽改造史可法北路、渡江南路、扬瓜路等19条城区和出入口道路,初步建成润扬森林公园。汤汪污水处理二期和开发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按计划推进。全市80个村庄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新增改水受益人数15.6万人,改厕4万座,建成农村公路1107公里。江都丁伙镇、维扬区平山村被命名为全国文明镇和文明村。全市城市化率达48.3%。

“十五”是城乡面貌变化较大的时期,全市城乡综合环境整治总投入达到265亿元以上,相当于前35年的总和,是“九五”期间累计投入的5.2倍;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300多公里,新增绿地700多万平方米。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

生态与环境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城市加快建设。年内全市新建成180个生态村、2个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和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面积已达2988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建设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和扩大。市区噪音达标覆盖率由上年的93.8%提高到98.4%。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5%,比上年度提高3.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