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镇江市统计局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志“两率先,两步走”,按照“全面提升,全力争先”的总要求,负重奋进加快发展,强化市民富裕安康,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1.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28.16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304.82亿元,增长16.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53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659美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3.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需求拉动由原来的投资型向投资、消费和出口全面拉动的转变,消费和出口需求持续转旺。

市场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类上涨4.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9%,衣着类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5.8%。

城乡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明显加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148.46万人,比上年增加3.4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55万个,1.6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年末全市私营企业达16711户,本年新增3041户,总注册资本达214.64亿元,本年新增32.61亿元,从业人员30.44万人,新增2.58万人;个体工商户77965户,本年新增16089户,总注册资本达24.42亿元,本年新增6.83亿元,从业人员14.52万人,本年新增2.45万人。全年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收1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8.3%。

值得强调的是,过去的五年,是建国以来全市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国民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坚持吸纳集聚发展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五年,也是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快速推进的五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长1.06倍,年递增1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比2000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年递增29.6%。进出口总额比“九五”时期增长1.7倍,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1倍。城市化水平达59.1%,比2000年提高8.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1.6%和8.3%,全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2.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层次结构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引进大项目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2005年,全市农业税费减免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呈现稳定上升的势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受气候和病虫害的影响,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55.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8%;粮食总产量90.68万吨,比上年下降8.4%,粮食减产主要是秋粮下降幅度较大,今年水稻总产量下降11.7%。棉花种植面积1.9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6.3%,棉花总产量0.18万吨,比上年增长4.2%。油料种植面积43.99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0%,油料总产量8.57万吨,比上年下降6.3%。

林业、牧业和渔业生产有升有降。全年造林面积2069公顷,比上年下降22.5%。肉类总产量7.59万吨,比上年增长3.1%;禽蛋总产量2.02万吨,增长1.1%;牛奶总产量1.39万吨,下降11.5%。水产品产量7.38万吨,增长3.9%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4.7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6千公顷;防渗渠长度1645公里,新增122.5公里;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9.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754台,小型拖拉机1586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1204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51万吨,比上年增长7.3%。农村用电量28.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5%。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明显提高,有线电视用户达28.9万户,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1.6%,新改扩建农村公路里程739公里,农村道路交通进一步完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0.44亿元,增长23.4%,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1.94亿元,增长16.5%。集体工业增加值31.6亿元,增长21.2%。民营工业增加值146.03亿元,增长24.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31.77亿元,增长29.9%。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23.04亿元,增长23.0%。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74.72亿元,增长23.0%。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111.49亿元、248.95亿元,分别增长19.5%和25.4%。全年用电量97.18亿千瓦时,增长17.2%,其中工业用电79.96亿千瓦时,增长19.4%。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支柱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211.9亿元,增长39.5%;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102.8亿元,增长24.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12.9亿元,增长30.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90.8亿元,增长35.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工业高新产品产值325.0亿元,增长30.4%。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造纸及纸制品、基础化学和医药、合成材料、金属制品、电子及通信设备、工程电器、交通运输设备、建筑材料等年产出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33种,下降的有13种。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4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企业盈利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利税总额9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利润总额47.8亿元,增长31.4%。但部分企业亏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亏损面为17.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6.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