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综合功能得到新提升。2005年全市城市建设投资67.2亿元。建成中山北路、万古一人路、健康广场、黄山北路。改造街巷道路总长7.8公里,完成10个住宅区改造,总面积55万平方米。建成丹徒新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4.7万立方米/日。防汛排涝能力40.5立方米/秒。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4平方公里。 公共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2005年城市用水、用气及公共交通事业进一步完善,年末拥有公共汽车标准营运车辆689辆,线路43条,路网631公里,客运总量达8422万人次,开通镇扬城际公交旅游专线,新增环保节能公交车63辆,新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9条,改造公交站棚37座。拥有出租车辆1256辆。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66.5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7%。置换天然气10万户,煤气供应总量260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5.61万吨,天然气供应总量3140万立方米,气化率达到84%。 城市园林绿化迈上新台阶。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330公顷,比上年增加273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率38.68%,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 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4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863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21个,面积达138.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5个,面积为129.4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2.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4%,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6.9%,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6.4%。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提高,全年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322天,比上年增加64天。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大,城市居民用水水质得到安全保证。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略有增加。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67.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10万人;女性人口132.51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2.01万人,比上年增加0.6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03‰,上升0.43个千分点;死亡率5.95‰,下降2.4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08‰,上升2.8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据对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4元,比上年增长14.1%;人均消费性支出8335元,增长13.0%,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4.2%,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6.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43台,电话257部。根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6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74元,增长15.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5%,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4.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11台,电话208部。年末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17144元,比年初增加2606元。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万人,比上年净增2.9万人,覆盖面96.4%;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万人,比上年净增3.13万人,覆盖面99.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9.5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覆盖面99.1%。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并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共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6亿元。“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全年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4452人,比上年增加18285人,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871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581人,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017.93万元,比上年增长64.5%。福利事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71个,其中老年福利院69个,福利院床位数2679张,收养2036人。全年筹集福利资金0.04亿元,接受社会捐赠0.35亿元,其中慈善总会捐赠0.34亿元。社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拥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44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9个,比上年增加30个和5个。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为90%和95%。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