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镇江市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18.42亿元,增收24.91亿元,上年增长26.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7.14亿元,增收9.84亿元,增长26.4%,其中国税完成13.46亿元,增长17.9%;地税完成20.62亿元,增长26.9%;财政税费完成13.06亿元,增长35.7%。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7.9%、25.7%和24.0%。

财政支出结构积极调整。全年一般预算支出49.9亿元,增支7.76亿元,增长18.4%。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气象支出2.81亿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36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81亿元,教育支出8.28亿元,科学支出0.9亿元,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75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7.58亿元。

金融形势总体平稳发展。金融系统继续采取有保有压的货币信贷政策,通过优化信贷结构,确保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的有效供给,满足了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60.50亿元,比年初增加88.94亿元,同比多增10.5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1.22亿元,同比多增13.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05亿元,同比少增12.06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03.96亿元,比年初增加123.15亿元,同比少增27.4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比年初增加16.55亿元,同比少增15.63亿元;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69.99亿元,同比多增19.74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保险企业21家,参保人数258.9万人次。承保额达到2368.1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全年保费收入19.9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财产险收入4.15亿元,人身险收入15.75亿元,分别增长7.2%和10.4%。赔付额4.7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财产险赔付3.02亿元,增长51.8%;人身险赔付1.68亿元,下降36.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素质提高,科研投入持续加大,研发项目稳步上升。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5万人,比上年增长4.9%,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4.22万人,增长4.5%。年末市级以上科研开发机构24个,全年共组织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200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141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5项。全市实施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17项,其中:国家级12项;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53项,其中:国家级25项。全年科技投入18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10.5亿元。

科技活动成果丰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专利申请量2066件,比上年增长76.9%;专利授权量729件,比上年增长25.7%。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15项,技术合同金额4.01亿元,增长33.4%。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明显增加,年末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1家,其中:当年新批24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628个,其中:当年新认定76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利税总额63.4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1和8.1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不断加强,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82人,在校生6.41万人,毕业生1.06人。研究生教育招生1526人,在校研究生3593人,毕业生632人。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中小学布局逐步调整优化,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年末拥有省级实验小学61所,省级现代化示范初中54所,四星级以高中19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所。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在校学生15.88人;普通初中升学率95.5%,在校学生10.7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率85.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41人,普通高校录取率81.7%,其中:本科录取率42.0%。幼儿园在园幼儿4.97万人。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年末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56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3.72万人,比上年增加0.78万人;全年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达0.51万人次,参加社会自学考试6.08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艺术馆、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7个,图书馆阅览人数667万人次。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市县联网率100%。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年末全市共有娱乐场所895个,全年组织15场“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组织了“丰碑风采”纪念镇江解放56周年、经贸洽谈会广场文艺活动和演出,举办了市第17届少儿创作故事演讲大赛、市少儿才艺展演,有3个舞台类、书画类作品分别获得省第四届少儿艺术节一等奖。文化场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市博物馆改造完工重新开放、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二期工程顺利竣工、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启动,市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风景旅游区,茅山红色旅游被列入全国旅游精品线和经典景区名录。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查处违规经营网吧57家,收缴非法盗版音像制品15万张。

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41个,卫生技术人员13680人,医生5226人,医院床位数8101张。拥有省市重点专科2个,国家实验室2个,获得医疗科技成果20项。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38.2万人,覆盖面达到91.6%。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传染病防治进一步强化,全年完成艾滋病监测2.9万人,临床血检3.2万人次;发现和管治传染性肺结核病1239例;查螺面积12698万平方米,灭螺面积2186万平方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

体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先后组织了“迎十运”万人长跑、“迎十运”全民健身周和十运会“我们万众一心”中国石化杯镇江火炬传递等群众性体育活动9次,参加群众达10万人。承办重大体育赛事取得圆满成功,先后承办“十运会”女排和男篮、第六届江苏省无线电通讯、第二届江苏省象棋、江苏省传统校小学生乒乓球等比赛,镇江市人民政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十运会组织工作贡献奖”单位,镇江赛区女子排球和男子篮球分别被评为“最佳赛区”和“优秀赛区”。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年末拥有等级运动员159名,当年向省、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9名。全年参加国家、省级体育比赛共获得金牌44块,其中国家级25块。十运会上,镇江籍运动员在击剑、乒乓球、射击、排球、路拳道等项目上共夺得6金、4银、3铜。群众性健身场所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新建健身工程2个、工程点22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