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措施,抢抓改革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两个率先”,全市保持了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态势。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年初调控目标,是多年来完成目标较好的一年,为实现“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近年来随着扩大投入、调整结构所形成的积极效应得到释放,全市国民经济继续沿着“十五”以来逐年提升的增长轨道平稳运行。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88.13亿元,年增量140.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达2100美元,这是继2002年达1500美元后又一次新的跃升,综合实力再迈新平台。 结构调整取得实效。2004年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79.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二产增加值419.87亿元,增长17.3%,其中,工业增加值366.64亿元,增长18%;三产增加值288.47亿元,增长13.5%。全市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坚持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顺应国际产业调整趋势,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努力促进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由上年的10.8:51.4:37.8调整为10.1:53.3:36.6,第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62.1%和30.9%。工业经济贡献率54%。 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高。针对宏观调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市坚持以改善运行环境、培植发展后劲为重点,努力求得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经济与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全市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保持了稳步提高态势。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近年来逐步上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2004年达到11.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开发开放明显加快。实施经省批准的《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全年沿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4.8亿元。沿江高等级公路京杭大运河以西段建成通车,以东段开工建设。扬州港3万吨多用途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江都港区1号码头正式对外开放。热电、供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及海关直通点等项目开工建设,部分已建成。5个省级开发区和一批园区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扬州开发区以项目为抓手加速发展,川奇光电、中集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先后投产;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东西向主干道基本建成,台湾大连化工、江苏优士化学等项目相继落户。沿江农业综合开发区成为全省示范区。全年沿江地区协议注册外资、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外资企业税收分别占全市总额的90%、90.1%和75.9%。 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粮食价格上涨较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突破调控目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存在一定困难;工业集聚度不高,产业优势尚未形成;电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不快;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社会稳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年粮食总产204.97万吨,增产24.84万吨,比上年增长13.8%;棉花总产1.04万吨,下降1%;油料总产13.71万吨,增长9.2%。全市肉类总产量29.5万吨,下降2.7%;水产品产量32万吨,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9.31亿元,现价增长14.5%。其中,农业产值65.53亿元,增长21.8%;林业产值4.14亿元,增长22.12%;牧业产值38.02亿元,增长9.0%;渔业产值44.33亿元,增长9.45%;农业服务业产值7.29亿元,增长11.47%。 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发展。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启动,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较快,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92万亩,确认“三品”品牌277个。全市3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5.6亿元、利税2.75亿元,增幅均为21.9%。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9.4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4%。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平稳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水稻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和购买农机补贴的政策,全市农民减负增收2.1亿元,人均68元。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51.3万亩,占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16%。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深入推进。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复垦新增耕地2万亩,全市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全年农村县外劳务输出55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农村呈现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工业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04年,全市坚定工业第一方略不动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强力推进企业改制和战略重组;以加快发展为目标,工业增速明显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599.2亿元,增长2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129.6亿元,增长34.7%;完成增加值324.8亿元,可比价增长23%,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在全省位次由上年第11位前移至第6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46.5亿元,增长33.3%;实现利税83.4亿元、利润40.4亿元,分别增长31.2%和44.8%。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体制机制转换加快。全市95%以上的县(市、区)属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公有股本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市直基本完成105家工业、商贸流通企业改革,调整劳动关系和妥善安置职工3.36万人,11家长期亏损的国有、集体企业破产终结。举办了公有资产重组招商洽谈会。市直冶金机械、建筑机械等16家重点企业战略重组取得积极进展,涉及资产近100亿元。宝胜科创、琼花高科成功上市。市直近90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基本结束。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2.92亿千瓦时,增长15.4%;其中,工业用电量54.69亿千瓦时,增长1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05亿元,增长33.6%,比2001年净增186亿元,增长1.3倍。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94.77亿元,增长25.5%;更新改造投资23.05亿元,下降14.4%;房地产开发投资63.98亿元,增长46%。全年工业投资完成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