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镇江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两率先,两步走”的征程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发进取,率先发展。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1.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7%。人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235元,比上年增长14.7%,按现价汇率折算:人均为3535美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1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460.56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286.49亿元,增长14.2%。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5.1:57.2:37.7调整为4.4:58.9:36.7。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11.5%上升到11.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尤其是民营经济增长明显,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6%。

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技术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电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明显。引进大项目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市场物价上涨较快,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一、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多种经营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外向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呈现基地化、规模化、特色化趋势。2004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粮食种植面积152.8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9%;粮食总产量99.04万吨,比上年增长14.9%。棉花种植面积2.06千公顷,与上年持平;棉花总产量0.18万吨,比上年增长13.3%。油料种植面积45.3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4.0%;油料总产量9.14万吨,比上年增长22.7%。

多种经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结构趋于优化,特色农业生产逐步形成。在主要农产品中:肉类产量7.36万吨,比上年增长3.5%。家禽出栏量888.4万只,比上年增长20.2%。蛋类总产量1.82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总产量7.1万吨,比上年增长2.0%。茶叶、水果、花卉、蔬菜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5.0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大中型拖拉机4546台,小型拖拉机1553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8240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57万吨,比上年下降1.5%。农村用电量2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5.37千公顷,防渗渠1522.5公里,年内造林面积2670公顷。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保持高位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9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重工业增加值202.1亿元,增长27.1%;轻工业增加值96.6亿元,增长13.4%。重工业生产发展明显加快,增幅高于轻工业13.7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49.8亿元,增长28.2%;集体工业增加值30.6亿元,增长18.7%;股份制工业增加值83.9亿元,增长29.4%;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89.6亿元,增长21.1%。农村工业发展加快,完成增加值155.2亿元,增长27.1%。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势头平稳,完成增加值154.1亿元,增长22.4%。全年工业用电量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3%。

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5.6%。非国有工业企业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实现工业增加值2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4.4%,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82.2亿元,增长22.7%。列入考核的44种主要产品产量中:增长的有25种,下降的有19种。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整体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利税总额7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利润总额36.1亿元,增长28.2%。但部分企业亏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亏损面为17.2%,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4.1亿元。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建筑业市场管理不断完善,企业素质有所提高。全市拥有建筑业资质企业371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40家、二级资质企业40家。全市累计施工项目4150个,比上年增长3.3%。累计在手合同200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本年新签合同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5%。累计施工面积75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竣工产值96.1亿元,比上年增长4.1%。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由高开~调整~理性的发展过程,投资结构在调整中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工业性投资额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50.4%。从投资性质看:国有经济投资117.4亿元,增长10.4%;集体经济投资30.9亿元,增长21.1%;民营经济投资161.4亿元,增长53.3%。投资领域结构适时调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05.4亿元,增长33.0%;更新改造投资56.5亿元,增长59.4%;房地产开发投资39.2亿元,增长21.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额8.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投资额187.5亿元,增长51.5%;第三产业投资额124.8亿元,增长18.2%。

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全市拥有房地产企业182家。全年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积151.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5%,其中:住宅面积124.3万平方米,增长39.0%;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23.9万平方米,增长13.6%,其中:住宅面积106.7万平方米,增长8.9%;商品房销售额25.2亿元,增长31.5%,其中:住宅销售额19.22亿元,增长25.8%。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额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交通运输生产运行正常。全年完成客运量66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6%。其中:铁路客运量484万人次,增长13.6%;公路客运量6168万人次,增长8.1%;完成货运量5187万吨,比上年增长11.5%,其中:铁路货运量557万吨,增长18.0%;公路货运量4283万吨,增长11.1%。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302万吨,比上年增长43.7%,其中:长江港货物吞吐量4806万吨,增长57.8%。